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荷叶已经慢慢展开,荷影蓝天,构成一幅水墨画。在这幅画中,莲农胡志瑞正在田间,对“建选35号”莲子进行管理。“这段时间,水不要太深,要注意蚜虫的防治。”仲春时节,建宁县濉溪镇大元村,县莲科所所长魏英辉又一次来到这里,指导莲农标准化栽种建莲。
培育新品种 助推产业兴
去年,胡志瑞种莲7亩,产干莲1071公斤,平均亩产达153公斤,市场价在每公斤68元左右,亩产值突破万元大关。“品种好,技术新,效益当然好。”说起种莲,胡志瑞还真有些得意,因为,他去年种植的“建选35号”新品种,破了全省种莲亩产纪录。
建宁县是“中国建莲之乡”, 有着上千年的种莲历史。但由于长期种植,种性退化,产量下降,建莲产业一度陷入低谷。1993年,建宁县成立了莲科所,负责子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经过10年攻关,莲科所于2003年选育出“建选17”优质品种,让建莲亩产翻了一番。
但,莲科所探索的脚步并未停止。“任何一个品种,在种植过程中,优点品性一定会退化,只有不断选育新品种,才能让建莲产业保持长盛不衰。”魏英辉说。
然而,品种选育过程时间长、投资大,单靠莲科所的力量还不够。而建宁县扶贫协会,早就将扶持建莲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一个突破口。“扶贫协会资金有限,一定要把这些资金用到刀刃上。”协会会长徐水泉说,建莲作为建宁传统产业,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把这个产业扶持好,全县群众都可以从中受益。近年来,建宁县扶贫协会共向莲科所提供扶持资金30余万元,资助品种选育和技术试验。
2011年,莲科所又一个新品种“建选35”获得省级认定。“建选35号”与“建选17号”相比,产量要高出5%以上,并且这一新品种抗腐败病、抗倒伏以及抗旱、抗涝性都较强,适宜各地子莲产区种植。
好品种,高效益,激发了莲农种植积极性。如今,建宁县莲子种植面积约为4.5万亩,年产干莲3600多吨。2012年,全县共出口建莲1169.4吨,出口额达到1263.5万美元,出口增幅已连续3年保持30%以上。
实施标准化 带动百姓富
在胡志瑞家的墙上,贴着一张《建莲标准化栽培一览表》,胡志瑞笑称这是种莲“流程图”。
在这张“流程图”上,建莲的最佳栽培时间、分期管理、病虫害防治等,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作了描述,魏英辉说:“莲农尝到了标准化生产的甜头,越来越多的农户家里都挂起了‘流程图’。”“流程图”为莲农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胡志瑞说:“我以前种建莲,每亩要用藕200多株,只能收到60公斤左右的干莲;现在按图纸上的要求标准化种莲,用藕量只要原来的一半,亩产干莲却提高到100多公斤,每亩收入增加2000多元呢!”
近年来,该县已向农民免费发放了3万多张“流程图”。
只有让千家万户种出来的莲子,品质都达到优质莲子的标准,才能让建莲产业持久发展。认准这个思路,建宁县扶贫协会提供资金帮助,通过县莲科所,在全县莲农中推广标准化种莲。
作为莲科所的试验示范户,胡志瑞每次施肥、杀虫、采收情况都要登记在册,每月还要进行各项指标对比。对于这样的试验示范户,县莲科所免费提供种藕,每亩补助50公斤莲子专用肥,还发放适当的试验补贴,而这些开支,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扶贫协会的扶持资金。“对莲农来说,种植和加工,都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收入。”徐水泉说,扶贫协会除了支持莲科所实施标准化栽培外,还鼓励农业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对莲子的深加工。
产量和质量有保证,建宁县涉莲企业纷纷研发对莲子、莲叶、莲梗、莲芯等进行深加工的先进技术,开发出婴儿莲子米糊、速冻鲜莲、莲芯雪茶、荷叶凉茶、莲子露等建莲系列产品,抢占市场。
2010年,建宁通心白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后,价格不断攀升,目前,每公斤产地售价达到68元,平均亩产值达到5000元以上,这让莲农们喜笑颜开。
来源:三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