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西部一片古老而富有生机的热土,幅员面积2694平方公里,辖64个乡(镇),136万人口。
  
  这里正处于大力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巅峰时期,这里正如火如荼开展“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这里有多个新兴的工业园区、成片连线的美丽新农村,还有不计其数的产业带……这里正奋力“推进三次创业,实现率先跨越”。
  
  这里就是享有“川东之绣壤,西蜀之名区”美誉的四川省达州市达县。
  
  11年前,达县县城从州河北岸南迁,现在,一座新城在州河南岸拔地而起。最近几年,达县着手“引资发力”,推进“两化”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这其中靠什么力量?近日,记者走访了这片热土,寻找到了答案。
  
  环境“优”是原动力
  
  “达县因资源丰富、地理区位独特、基础条件较好,成为发展空间大,发展前景无限的一个基本因素。”达县经信局办公室负责人在采访时告诉记者。该县矿产、水利等资源富集,商贸和消费市场活跃,历史文化深厚,旅游资源特色明显,人力资源较为充裕,是中国乌梅之乡,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著名的苎麻之都,四川省瘦肉型商品猪、优质肉牛生产基地。达县处在成渝、关中和武汉三大经济圈的交汇地带,是承接四川与东部地区商贸流通的重要走廊,其节点地位、枢纽地位十分突出。随着达陕﹑达巴﹑达万高速公路的陆续贯通,达县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进一步得到提升。
  
  四川省委、省政府把达州列入川渝城镇群范畴;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建设秦巴地区商贸物流中心、四川省特大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大力实施工业、城市和交通等重点建设,为达县跨越发展创造了条件。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和武汉经济区重点支持发展的高科技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也对达县实施产业扩张有利。
  
  达县蕴含极其强大的动力潜能。近年来,达县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达县已驶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在此基础上,一大批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蓬勃兴起:杨柳配套园区建设步伐加快,马家临港工业园区已成为该县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团开发的三里坪人文生态区、规划建设的雷音铺隧道工程等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将为建好半个达州城提供重要支撑。
  
  决策“惠”是驱动力
  
  “我公司自与县政府签订合约来,县政府就从多方面支持和关心我们,在诸多政策上都给予了优惠,这让我们在此发展增加了信心。”杨柳配套园区中青家居办公室负责人激动地对记者说。
  
  该县制定了《达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以政策保障“惠”商。对来达企业,围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在土地、财税、金融、服务等方面采取差别化的产业鼓励政策,突出比较优势,尽力降低外来投资者的投资成本。国土、建设、发展和改革、环保、工商、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及时跟进,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对投资额度较大、带动影响强的项目实行“一企一议”制度,切实解决他们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同时,该县不断强化举措,灵活“引”商。一是创新机制,激发招商潜能。完善了招商引资领导决策机制和组织机构,明确了职能职责;建立了招商引资部门联动机制,由发改局、经信局、农办、商务局等县级综合部门牵头,县级相关单位参与,组成招商团队,围绕全县资源优势和产业规划,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达到推动全民招商效果;同时,建立完善了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确保“一个在谈项目、一个领导包抓、一个班子服务”,使在建项目和在谈项目跟踪落实和协调服务,确保进展有序、推进有力。二是强化宣传,提升招商形象。精心规划、收集、筛选和储备一批达县推介最具发展潜力、最具投资前景、产业关联度大、比较优势强的重大招商项目,纳入《达县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册》,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不断更新招商资料,将更多更新的项目推上网络平台,拓展了项目信息的传播途经,加快了项目推广进度。三是主攻产业招商,推进产业集聚。按照大项目—大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加大与龙头企业和重点外来投资企业的联系,充分利用这些企业推荐一批项目、联系一批客商、举办一批对接洽谈,开展以商招商,达到了“引来一个,落户一批,带动一方”的效果。
  
  服务“好”是牵引力
  
  “县委、县政府为我们每个入驻企业切实分忧解难,既提高了效率,又使我们感受到了温暖。”杨柳配套园区好一新五金机电负责人告诉记者。
  
  对前来投资的客商,达县用真诚的服务真诚“留”商。具体为龙头企业、经营户做好“三服务”:一是做好项目服务。简化办事流程,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促进项目建设。同时,出台入园优惠政策,使入园企业既能进得来、又能留得住、更能发展得好。二是做好协调服务。针对项目实施存在的水、电、气等各种问题,由园区协调办牵头,召集由引资单位、投资企业、施工单位等参加的现场协调会,现场办公,一线解决,全力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三是做好金融服务。积极改善园区建设项目融资服务环境,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组织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入园企业开展银政、银企、担企对接。
  
  “以前招工要跑很多路,花费很多时间,有了政府搭建的用工招聘平台,我们就方便多了。”杨柳配套园区中青家居城一工作人员深有感触地说。在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方面,达县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广泛宣传,培养、培训和推荐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后勤服务人员。同时,通过该平台,该县在促进市场就业、扩大社会就业、改善就业结构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了双向共赢的局面。“我原来是这里的农民,现在土地被征用了,一直没事干。那次我们接到通知后,就参加了招聘会,没想到我真找到工作了。”南外镇新桥社区村民刘中彦现在是杨柳配套园区悦达起亚汽车4S店一位后勤服务人员,她深有体会地说。据了解,达县印发了《关于产业发展与职业培训和失地农民就业互动的实施意见》,3000名被征地农民纳入了培训就业计划。
  
  现状“好”是影响力
  
  达县现有的最具规模的杨柳配套园区于2010年1月启动,面积2.74平方公里。该园围绕“产城联动、产城一体”的规划布局,实现了“多规统筹、无缝对接”;坚持三业并重、完善城市功能、创新管理方法,实现了园区与城市共融发展、园区与企业共生发展、园区与群众共赢发展。园区定位“113”发展思路,即建设一个汽车城、一个仓储中心、三个专业市场(医药物流、家居、五金机电);同时,规划建设一个汽车主题公园、一个机电加工基地。杨柳配套园区统筹布局产业、城市和生态等功能,划分了三大功能区:贸易博览仓储区、生产制造区和生活配套区。目前,园区与成都申蓉、科伦医药、中青家居等企业项目签约48个,入驻项目47个,共3000多经营户,总投资42亿元;已竣工投入运营项目10个,在建项目26个,即将开工项目13个。一座川东北最大的汽车城、最大的医药配送中心、最大的家居建材生活广场、最大的五金机电市场雏形已展现在人们眼前,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实现就业3000人;2015年,建成区将达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55家,销售收入将突破100亿元,预计实现利税12亿元,实现就业2万人。
  
  达县马家临港工业园区地处达县马家乡,面积约20平方公里,毗邻正在规划建设中的达州机场,区位独特、交通便捷。该园区以“配套重庆、三规合一、产城一体、绿色发展”为理念,着力构建“川东北现代机电产业基地、新兴产业基地、生态产业基地和西南包装产业基地”等。目前,已有泰国阿玛宁国际集团洛神花饮料项目、老鹰茶饮料等项目入驻,拟入园的尚有3个项目,拟投资8亿元。该园区是达县重点打造的“两化”互动、产城一体样板区,更是推进三次创业、实现率先跨越的重要支撑和动力引擎。5月,县政府与具影响和实力的柏盟项目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成功签订规划编制合约。园区的规划布局、产业定位、功能配套等将以全新理念步入快速发展轨迹。同时,达县三里坪等城市新区作为推进产城一体发展主战场之一也在加紧建设,目前完成投资达10亿元。
  
  仅今年1月至7月,达县就引进省外到位资金21.675亿元;累计引进3000万元以上项目15个,即:天马车业宝马4S店、四川省建垒石业精加工等,占预决算目标任务不少于5个的300%。第十二届西博会达县签约项目16个(其中6个纳入市经开区),签约金额83.9亿元,全部履约;在第十五届“渝洽会”上,达县签约金额25.46亿元,全面完成签约资金的目标任务。
来源:西南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