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千万元专项奖励资金,对成功实现专利转化的专利申请人进行重奖,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我市将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悬赏,推动一批重点成果转化落地并产业化,促进专利“变”商品。这是记者日前从市委常委会上获悉的好消息。
不容忽视的知识经济
2011年的四川“千亿GDP俱乐部”不再是成都独唱,绵阳携手德阳、南充、宜宾等六市州,相继跨进千亿“门槛”。当年的一组数据显示,在全省区域格局发生变动的同时,绵阳等市州的专利申请数量同样保持了排位靠前。
2011年,科技城范围内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7亿元、增长1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4亿元、增长23.5%。在这一组枯燥的经济数据背后,与之相呼应的则是绵阳专利申请数继续稳居全省第二。去年,科技城实现专利申请总量2074件,获专利权1221件。
仔细比对,人们发现,当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地区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成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支撑和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地区间的竞争最终体现为知识产权竞争。
苹果的创立者乔布斯曾经说过,没有知识产权,就没有苹果公司。作为我国唯一的科技城,绵阳深知,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既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综合竞争力、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需要,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绵阳科技城“五地”建设的现实需要。
吹响专利转化的号角
绵阳科技城十年探索硕果累累,未来,科技城将剑指何方?
对此,市委、市政府明确表态:要加强专利的创造,着力强化重点区域专利工作,着力强化高新技术领域和战略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着力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校和科研单位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要着力推进专利的转化实施,特别是要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工作的“一号工程”,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推动一批重点成果转化落地并产业化。
为促进专利“变”商品,我市正在以政府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管理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为切入点,营造专利工作良好环境氛围。在积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的同时,政府将拿出千万元专项资金,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良好市场前景或在绵已进入实施阶段的市内外,包括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授权的发明专利进行重奖,“华人、华侨也可以参与评奖”。
同时,我市还计划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设,积极开展专利代理、评估、咨询、检索、交易等服务,满足社会各层级特别是广大企业的需求。加强专利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引导企事业单位深入开发和利用知识产权信息。
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规范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由专利、商标、商号等知识产权引发的经济纠纷层出不穷。
离开了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创新的动力会大大锐减,进而还会出现经济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为此,我市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构建“绿色通道”,加快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陪审员、司法鉴定、专家顾问等制度。充实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人员,强化执法能力,健全知识产区执法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知识产权跨区域联合执法、跨部门综合执法协作机制提升行政执法效能。同时,将强化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海关信息交流机制,加强知识产权风险信息分析、处置和反馈,构建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监控体系,为相关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保驾护航。
一方面是吸引全世界范围内的发明专利向绵阳科技城聚集,一方面是促进所有的发明专利在绵就地转化,围绕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我市将朝着在专利申请、授权、专利实施新增产值等各项指标在2011年基础上翻番的蓝图出发。
来源: 四川新闻网-绵阳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