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改革者进。"十四五"以来,湖北省天门市以高质量发展为纲,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刃,聚焦跨越赶超破难点、增强社会活力疏堵点、解决民生关切祛痛点,交出了一份兼具力度、深度与温度的发展答卷。
从"无中生有"打造绿色循环产业的蝶变,到攻坚实干圆梦"武天高速、沿江高铁"的破壁,再到政策发力推动8年来出生人口首次由降转增的拐点……一系列创新探索与突破性进展,镌刻下天门改革步履铿锵的五年印记。
五年来,天门围绕建设新时代侨乡与打造"一城四基地"目标,将237项改革事项转化为发展动能,依托5个国家级、4个省级试点树立改革标杆,连续四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多项经济指标增速领跑全省,为湖北"支点建设"贡献了天门力量。
产业突破,经济增长动能澎湃
机器轰鸣,订单满满--位于天门市的化纤纺织产业园内,9个已投产项目的生产机器正开足马力飞速运转,预计全年新增产值100亿元。如今的这片产业热土,曾是该市纺织服装产业链的"空白地带"。
"十年前,天门服装企业90%的面料依赖外购,生产周期长达半个月。"回顾过往,一位产业负责人感慨。为破解这一困境,"十四五"期间,天门以产业链招商破局,成功引进投资80亿元的化纤纺织产业园,填补关键环节缺口,推动产业从"服装加工"向"面料供应"转型,并加速建设湖北省最大化纤纺织基地。
电商赋能同样重塑了产业生态。天门形成"周边制造、天门网销"新格局,服装电商交易额从2021年的7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13亿元,今年有望突破700亿元。
如果说纺织服装是"压舱石",绿色循环产业则是改革催生的"新增长极"。两年前仍属空白的该领域,如今已建成规模化产业园,预计全年产值达200亿元,天门正向全国重要再生铝制品加工基地迈进。
作为农业大市,天门以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5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22家。湖北省最大粮食加工企业庄品健集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今年营收有望达20亿元,有效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年来,天门坚持"工业倍增"与"一企一策",推动"一主两新三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升级。纺织服装、循环经济两大千亿集群加速崛起,五大百亿产业园同步形成,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9个月位居全省第一。
城市"焕新",水乡宜居成色十足
"高铁和高速要开到家门口了!"今年底,沿江高铁天门段将通车,标志着天门迈入"高铁时代"。与此同时,武天高速东段已通车,西段建设全速推进。
城市发展,既需"骨架"支撑,亦要"血肉"丰满。五年来,天门以打造水乡公园城市为目标,以景区标准规划建设城区,实施了一批改变格局的重大项目: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S213新东环线开工建设;张家湖农文旅融合项目初具雏形;城区污水管网整治全面完成……这些基建"骨骼"承载着城市能级提升与民生期待。
住有所居、安居宜居是群众所盼。天门通过深化土地供给、政策体系改革,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自2024年5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实现"双回正"以来,其已连续16个月保持全省第一,形成"企业敢拿地、群众敢买房、政府敢补贴"的良性循环。
近三年,天门城区人口增加10万人。理发店、小吃店、酒店人气渐旺,城市"烟火气"背后"住上好房子"的愿景正成为现实。随着天门新区、高铁新城加快建设,环湖绿道、邻里中心等设施陆续落地,"城水相融"的"城市新客厅"日益成形。
城市更新亦体现在细节中:天门五年来改造老旧小区248个,建设燃气管网1264公里,完成供水、排水智慧化监测系统建设,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聪明"。
民生提质,幸福生活底色温暖
改革最终要落脚于民生。2024年,天门出生人口增加1050人,同比增长17%,实现8年来首次由降转增。这一变化源于鼓励生育的"组合拳":从"五条措施"到"新七条意见",天门建立起婚恋、孕育、生育、养育、托育、教育一体化支持体系,以全方位改革降低生育成本,营造友好型社会环境。
教育公平亦是改革重心。天门以"均衡"为核心打造2个省级、53个市级示范教联体,实现义务教育全覆盖;改扩建20余所学校,城区学位达12万个,"入学难"有效缓解。同时推进公办幼儿园"托幼一体化"改革,支持天门职业学院升格本科,优化区域教育结构。
"现在医院检查结果互认,省时又省钱。"市民的直观感受背后,是医共体建设与检查检验结果共享改革的成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县市级医院标杆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八、中部第一,汇侨院区全面启用,市域内就诊率超90%。
五年来,天门围绕生育、教育、医疗等群众的"急难愁盼"持续深化改革,让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改革永无止境。"十四五"期间,天门以改革破题、以创新驱动,在产业、城市、民生领域交出亮眼答卷。站在"十五五"新起点,天门将继续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以更多标志性改革成果,为加快建设新时代侨乡注入澎湃活力。(记者 默晓龙)
转自: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