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消费重在拼内功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4-08





  使消费这个主引擎保持澎湃动力,一阵猛火急攻后,还要立足长远,持续升级产品和服务,完善制度净化环境,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连日来,随着疫情风险级别下调,一些地方出台政策措施,想方设法促进居民消费。


  看得出,为了促进消费,各地、各部门、各行各业都很拼。之所以如此用心用力,一方面,是因为消费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巨大。去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连续6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今年受疫情影响,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部分行业还没有百分百复工复产,国外疫情蔓延导致出口受阻。眼下,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最能使上劲儿的就是消费。


  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居家时间较长,今年前两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眼下部分城市已经“解禁”,在防控措施到位的前提下,线下消费也比较安全。采用各种手段,把国内被疫情抑制、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正当其时。


  因此,我们乐见各地通过创新服务、创新政策花式促销;更欣喜于无接触配送、直播零售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迎合需求热点快速发展。


  让被疫情影响的消费“旺”起来,一阵“猛火急攻”后,还需“小火慢炖”。促消费扩内需是场持久战,让这个主引擎保持澎湃动力,相关部门和行业还需立足当下,放眼长远,苦练内功。


  供给质量需要持续提升。让老百姓愿消费,关键靠优质产品和服务。那些顺应消费需求的好产品,从来不愁销路。此次疫情影响下,健康消费异军突起,除菌拖把、除菌洗碗机等产品销量翻番、供不应求,就印证了这一点。可以预见的是,疫情消散后,餐饮消费、旅游消费将迎来“报复式”增长,哪些经营者能脱颖而出、赚得钵满盆溢,全看有无真本事。


  想方设法充实百姓的“钱袋子”。说到底,只有收入增长了,消费才有底气。为此,要千方百计稳就业,让大家有活干、有钱赚;要加强金融和资本市场建设,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拓展信用消费空间;还要通过深化改革,兜牢居民基本保障网、畅通低收入群体增收渠道,改善大家的收入预期。总之,让人们有钱花、能消费。


  市场环境要持续改造净化。坚决遏制哄抬物价行为,依法惩罚不法商家……疫情期间,市场监管部门“快、准、狠”的监管手段赢得消费者点赞,好举措当推而广之。只有建立起诚信、安全、公平的消费环境,消费者才敢消费、开心消费。


  让消费主引擎动力澎湃,更要化危为机,顺应趋势,壮大消费新动能。此次疫情,在传统服务业受到影响的同时,“宅经济”“智生活”等创新消费爆发增长。特别是在娱乐、教育、医疗等领域出现的线上创新服务模式,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和接受。对这些新趋势,要妥善加以引导、扶持,秉承包容审慎监管原则,在资金、税收等政策上给予关照,助力服务消费加速实现线上化,壮大新业态、新模式,激活消费新增长点。


  风物长宜放眼量。只要我们练好内功,加强制度建设,激发消费潜能,消费的主引擎一定能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李心萍)


  转自:人民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汽车“松绑令”有利于促消费惠民生

    汽车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城乡居民消费“大件”,在拉动国内消费中具有龙头地位,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汽车产业的进化与强壮,需要消费来支撑。
    2019-06-10
  • 补短板强弱项 促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

    补短板强弱项 促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

    近日,商务部等12部门印发《关于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若干措施的通知》(简称“通知”),从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促进家电家具家装消费、提振餐饮消费、补齐农村消费短板弱项、强化政策保障等5个方面提出1...
    2021-01-19
  • 快速响应实策频出 促消费也要稳信心

    快速响应实策频出 促消费也要稳信心

    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的拉动力。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当前消费恢复较慢,中小微企业和服务业都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如何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是今年以来各地经济...
    2022-06-02
  • 坚定不移扩内需促消费

    坚定不移扩内需促消费

    当前,我国消费市场总体上延续恢复态势,必须坚定不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通过各种举措恢复和扩大消费。这不仅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的内在要求,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2023-06-28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