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一哄而上的投资饥渴症


作者:胡海燕    时间:2012-07-19





  104个大型煤化工项目,却只有15张通行证。煤化工领域的投资盲目是当下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下降通道的背景下,投资的意义尤其凸显。但是,单纯为了拉动经济增长而忽略了投资的风险,就会步入投资饥渴症的误区。


  匈牙利大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奈早就批评过,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省长、市长、总经理、厂长,甚至一家医院院长、一所学校校长都有强烈的投资需求及投资饥渴症。因为他们无需像西方国家资本家那样承担投资一旦失败而必须还债、自杀等风险,却可以获得投资的巨大好处。他尖锐地指出,没有一个企业或非营利机构不想得到投资,不存在饱和问题;投资饥渴是长期的,假如刚刚完成的一项投资暂时满足了投资饥渴,很快又会产生新的饥渴,而且比以前更为强烈。


  在日前由中国投资联盟主办的中国国际投融资高峰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指出,当前企业投资首先要坚持长期运作,力戒急功近利,同时要慎重选择项目,防止草率决策。由于投资的风险甚大,所以风险投资家在选择项目时既要看项目也要看人。选择项目时要注意选择商业模式与众不同,技术基础比较成熟,市场前景相当广阔,经济效益估计切实,资金需求可能满足,技术定价合理适中,创业队伍结构整齐的项目。


  形成良性的投资机制,必然要求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的领域是市场失灵领域和体现政策导向的领域,包括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激励企业实现节能环保、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和项目以及维持项目运输和管理所必需的经费保障等方面;有所不为的领域是市场可以参与竞争的领域,如一般工程项目和服务的招投标等。(胡海燕)

来源:中国企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