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长沙计划用7个月规划建设一座220层、高838米的综合大楼,预计建成后比迪拜塔还高10米,号称世界第一高楼。此举被认为是我国高楼建设的巅峰之作。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在建的摩天楼87%在中国。截至目前我国在建的摩天楼总数已超200座,相当于美国拥有的总量。
我国的“高楼竞赛”愈演愈烈,令世界瞠目。笔者对此有一种强烈的隐忧。摩天大楼遍地开花,并非全是经济实力增强,“不差钱”所致。一些经济实力几乎排不上名的城市,也在“比学赶超”。比如贵阳,去年就有报道说,该市规划建设摩天大楼17座;而防城港市,规划建设的“亚洲国际金融中心”高达528米,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还要高。这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我国“摩天大楼”热的背后,暴露出发展的盲目性。而这种盲目,又多半出于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绩所需。在某些为政者看来,一个城市无论大小,无论贫富,如果没有摩天大楼高高耸立,似乎就不够现代化。而摩天大楼恰恰是显示财富和实力的“政绩”,比其他政绩更具视觉冲击力。在此思维主导之下,动辄拿出几百亿元投资打造地标建筑,竞相“逐高”,也就不奇怪了。
这种高度痴迷症的后果相当严重。万科董事长王石曾直指:“高楼建设不能抛开现实情况,更不能超越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步水平,否则高楼建设将不再是纪念碑、里程碑,而有可能成为墓碑。”德国经济学家安德鲁·劳伦斯也曾经警告,经济衰退或股市萧条往往发生在超高大楼落成前后,因为这种投资狂热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过去140年来摩天大楼热是经济崩溃即将来临的一个可靠的指标:纽约的克莱斯勒和帝国大厦腾空而起的建筑热,就发生在1929年的纽约股市崩盘和大萧条前夕,迪拜高耸入云的办公大楼、旅店和世界最高的哈利法塔(即迪拜塔),这些巨无霸均在迪拜陷入可怕的经济危机之前不久建成。
为政者应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方面苦练发展内功,地标建筑、摩天大楼再多,也是“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花纳税人的钱,盖摩天大楼装点城市的门面,进而装点官员的政绩,必须受到制约。要遏制“摩天楼”热,不妨先过过“民意关”。有人大代表曾经建议,建摩天大楼,应经人大审议批准,这是个不错的主意。(何勇海)
来源:中国审计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