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三和第四季度会掀起中国电商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最全面的价格战!京东要继续引领这场价格战!”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发布这条微博不久, 苏宁易购执行副总裁李斌便在自己的微博上“隔空迎战”:“价格战将是苏宁易购今年乃至明年既定的长期战略。刚听说同行下半年也要打惨烈价格战,声称价格不是最低的就要走人,希望所言不虚!苏宁易购将会帮助完成减员增效的指标!”
而这一轮“价格战”距“6·18”电商集体降价仅一个月。
从当当让利1.5亿元、天猫2亿元补贴商家,到京东、国美网上商城抛出20亿元促销资源,再到苏宁易购的“让利额度”无上限,电商下的赌注越来越大,结果却事与愿违。
京东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120%,交易额同比增长161%。如此“漂亮”的数据,让利功不可没。但是,在净利润为负的前提下,这种“漂亮”如同镜花水月般不切实际、没有意义。苏宁易购上半年销售额也低于预期,拖了整个集团的后腿。
事实上,“赢人气不盈利”是电商普遍的现状,表面的歌舞升平无法掩盖财务报表上的千疮百孔。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电商领域仅有淘宝旗下品牌“天猫”实现盈利,其余电商的财务状况普遍不佳。
于是,“价格战”便成了电商眼里的救命稻草,希望以这种残酷的方式拖垮竞争对手。然而,这种模式却无疑是在饮鸩止渴。
这种模式通过融资扩大经营规模,再融资再扩大,这个过程中并不追求利润而是用户数量,再加上市场竞争的惨烈。因此,企业靠的是外部资本“输血”,并没有或是来不及重视自身“造血”能力的培养,持续运营难以为继。
更加残酷的是,外部“血源”也告急。2011年年底,电商领域的投资规模出现大幅度下滑,电商集体步入寒冬。美国经济不济、欧洲债务危机更是让投资者放慢节奏,冷眼观察。再这样大规模“烧钱”,弹尽粮绝只是时间问题。
同时,“价格战”让互联网走上了传统经济发展的老路,靠“低价肉搏”求发展,忽略了互联网企业创新的本质。其实,除了“价格战”,电商可以并且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比如提升运营效率、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速度、实现规模与利润转换等。
来源:人民邮电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