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包括多美滋、美赞臣在内的多个洋奶粉品牌再度被曝提价。这是部分洋奶粉一年内第四次调涨。是什么原因造成洋奶粉大有“奇货可居”之势的呢?
首先是前两年国产奶粉质量问题引发的信任危机。由于监管部门和监管程序的不完善,使一些在利益面前丧失了道德和责任心的不良企业有机可乘,肆意添加违禁物,给消费者带来的心理阴影无法在短时间内消除。尽管国家早已建立《食品安全法》,并出台相关标准,虽然可以说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但在短时间内还是难以消除公众的疑虑,从而为洋品牌提供了“唯我独贵”的霸气和轮番提价的底气。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消费者“媚外”的虚荣心理在作祟。
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总认为贵的就是好的,而洋品牌奶粉总是贵的,因此外国品牌就没有问题,好像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似的。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来说就是:洋奶粉根据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体质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成分,这些相对奶粉本身而言其实微不足道。说白了,这些洋奶粉只是在进行概念营销而已,这种概念营销在成本降低、配方不变、关税回调的情况下,居然提价超过37%的幅度,未免有些店大欺客的霸道。可这种行为,又恰恰是由消费者的“媚外”心理豢养起来的,也正是这种豢养,助涨了洋奶粉“想涨就涨”的“嚣张”和其对市场话语权与定价权的掌控。
欲遏制洋奶粉在中国市场“想涨就涨”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有两条途径可循:一是加快自主品牌的质量提升和技术研发,其实如伊利、蒙牛等品牌尽管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与洋奶粉的活虫、香精、重金属超标等相比,不见得一定就差;二是提升自主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让消费者认识到中国、外国的月亮一样都有阴晴圆缺,改变国人“媚外”的价值观和虚荣心理。因此,当自主品牌的品质得以提升,消费者的信心得以重建,从外到内的认知得以改变时,洋奶粉在中国市场“想涨就涨”的定价权和莫名其妙的优先权将不复存在。
来源:国际商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