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节能新政已经“满月”。从节能新政实施一个月的情况看,似乎有些不尽如人意。数据显示,政策实施首月对市场规模的拉动仅有2.5%。拉动作用非常有限,令业内人士失望。
政策出台本意就在拉动内需,可市场为啥会反应如此冷淡?究其原因,大概有这样几个因素值得关注:
首先,产品的准备不足。这次节能新政,从五月中旬政策公布,到厂家申报备案,再到六月一日开始实施,总共不过半个月时间。在短短的十多天时间内,厂家很难迅速完成受补产品的排产与非受补产品的库存消化。厂家备案入围的受补产品不少,但真正在市场上投放的并不多。产品结构的布局调整不到位,政策实施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其次,厂商在政策补贴资金到位上有顾虑。在以往家电下乡等政策实施过程中,有地方经销商反映,他们的补贴资金不能如期拿到。而这次节能新政又是由厂商垫付,造成厂家与经销商对这次节能新政能否顺利拿到补贴款存有疑虑,因此不敢大胆推进高能效受补产品。
第三,补贴金额占据产品金额的比重小,与以往政策比较力度不大。以空调为例,平均每台空调的补贴幅度约为售价的6%,大匹数空调仅为4%左右,不仅不具有价格上的吸引力,而且低于家电下乡13%和以旧换新10%的补贴力度,即对消费者尽快出手购买的吸引力不大,也难以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
第四,政策实施监管严厉,封杀了经营者投机的空间。经营家电产品原本就利润菲薄,特别是农村为代表的三四级市场,潜规则就是利用收款收据代替发票,以减少纳税来获取利润。但节能新政实施细则要求,要开具正规发票、要有购买人的承诺书、严格登录等。基本上封杀了在受补产品经营上的潜规则空间。经销商更愿意推销盈利能力强的非受补产品,来获取更多的利润。
第五,已经实施过多种政策刺激,市场有了政策衰减效应。从需求角度上看,虽然刚性需求还存在,但需求是经济、城镇化进程、住房改善等逐步释放的。近几年政府相继出台“节能惠民”、“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很多潜在需求已经提前释放,现在再出台节能新政,拉动的作用就不可能有上一轮政策实施时那么大,政策的衰减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综上所述,实施节能新政没有实现开门红,并不难理解。从长远来看,政府选择采取节能补贴来刺激拉动消费,关键在于向社会释放一种信号,就是告诉消费者、经营者以及制造商,家电产品节能将是一个发展方向。
来源:中国证券网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