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厂危机显示出口模式难以为继


作者:江德斌    时间:2012-08-31





在关闭中国最后一家工厂后,近日国际运动服装巨头阿迪达斯又传出将与其中国300家代工厂终止合作。而陷入困境的绝非阿迪达斯下属代工厂,由于成本上升、订单价格下降,外资品牌的代工厂正面临有订单也不敢接的“断粮”危局。受订单主动或被动外流影响,在珠三角地区有越来越多的代工厂出现了倒闭风险。


  珠三角地区的代工厂呈集群式密布,且大多采取“三来一补”的加工模式,长期依赖于外资品牌的订单,处于产业链条最末端。如今,全球经济步入衰退下行周期,以外向型为主的行业面临着订单萎缩、产业发展形势下滑的困局,其中利润微薄的代工厂尤以为甚,无法适应当下的经济环境,大批步入倒闭关门的地步。


  此前,阿迪达斯关闭在国内的最后一家自有工厂,就已敲响低成本出口模式的警钟,而之后传出的阿迪达斯将与国内300家代工厂终止合作,则意味着外资品牌在迅速抛弃国内代工厂,新一轮的工厂候鸟式迁徙大潮正在上演。而在这一次迁徙大潮里,中国将逐渐被东南亚、印度、非洲等低成本地区所取代,失去大量加工出口机会。


  伴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等都发生重大变化,无法再延续低廉成本优势。中国已由“成本洼地”变为“成本高地”,不仅难以与其他低成本国家竞争,甚至因生产效率过低,部分产品的生产成本已超过发达国家,导致部分外企回流至本国。事实上,不仅外资品牌将订单转移至海外工厂,就连国内部分品牌企业,也将目光盯向海外。著名电子商务网站凡客诚品自去年开始就已逐渐将衬衫、休闲裤和毛衫等基础品类与海外代工厂合作,成本可节省30%左右。


  可见,国内代工厂已全面失去成本优势,如果无法转型成功,必然要面临波涛汹涌的倒闭危机。相比2008年的代工厂“倒闭潮”,此次倒闭危机更为深重,主要表现在成本上升、订单价格下降,但因缺乏议价能力,代工厂即便有订单也不敢接,等于拱手将机会让出。而外资品牌的可选择余地亦增多,不再过度依赖中国代工厂,订单大幅转移至海外代工厂。


  去年7月,全球最大代工企业富士康老板郭台铭宣布,将在3年内在装配线上添加100万件工业机器人。而根据法兰克福的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给出的数据,中国商人于2011年购买先进工业机器人的数量跃升了50%,达到22600件。显然,已有部分企业认识到,未来人工成本高昂,开始采取用机器大量替代劳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产品质量。而未来还将有更多的代工厂,选择各种方式实现转型,比如购买工业机器人,提高创新研发能力,拓展自主品牌道路,开拓国内市场等等,否则就要面对冰冷的死神。


  代工厂倒闭危机或会引发社会恐慌,但并不可怕,因为这是多年来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是生产过剩时代的无奈淘汰。当然,政府部门需要关注的是,随着大批代工厂倒闭,将有大量产业工人失业,那么,安抚失业工人、解决就业危机,才是政府最迫切的任务。(江德斌)

来源:中国审计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