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近段时间一些地方迫于经济增长压力、财政困境等因素,不断尝试通过一系列"小动作"试探中央的楼市调控底线,消减调控政策的效力。虽然这些做法大都被叫停,但它所释放的楼市调控可能转向的信号,对社会和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在当前的风口浪尖上,任何突破调控政策底线的行为,都会产生羊群效应,不仅会严重扰乱全国楼市调控大局,还可能使前段调控的成果付诸东流。
楼市调控是中央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调控效果如何,直接关系政府公信力的维护与提升。能否通过调控使房价合理回归,关键在于执行力。如果地方政府态度暖昧,对楼市调控继续实行"明紧暗松",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使中央的决心再大、政策再有力,调控也很难取得成效。
提高地方执行力,首要的是把楼市调控政策落实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纳入对各级地方政府和主要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和问责范围,使其由“软指标”变为“硬任务”,并要与"乌纱帽"挂钩,切实增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真正做到真抓实管,抓出成效。对楼市调控不力、有意松动政策和保障房建设力度不够、被动应付的,要坚决问责,以儆效尤。
只有责任落实了,地方政府才能主动纠正和打击各种违规行为,才能增加土地供应、增加资金投入、加快保障房建设,楼市调控才会取得实效,房价才能“合理回归”。(王苑丹)
来源:中国水运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