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价格战早已不是第一次了,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只不过这次由京东商城挑起的新一轮电商大战闹得动静有点大罢了。商家竞相降价,消费者固然会在一旁叫好,然而与以往不同,此次价格大战拉开跨业态竞争的大幕,竞争目的也绝不仅仅是价格这么简单。
经济学常识告诉消费者,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和机构,其一切行为都围绕着利润这个核心。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今天让出的利润明天必然要赚回来,甚至很有可能是更多地赚回来。因此理性消费者在面对价格大战时,不仅会考虑到价格下降后产品和相关服务的质量也很有可能会随之下降,还会担忧价格战获胜方成功排挤掉竞争者,一家独大,形成垄断,独掌商品的定价权和市场话语权。
不过,相比这些,更让人担心的是跨业态竞争愈演愈烈。电商和实体店虽然面对的都是消费者,但它们却属两种不同的业态类型,具有不同的经营特点。相比于实体店,网店不存在昂贵的店面租金,其经营成本普遍要比实体店低,因而在价格战中也就占据着先天的优势。电商向实体店发起的价格战无论是否会升级、加剧,其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拿这次由京东挑起的价格战来说,有一个细节值得消费者关注,苏宁和国美虽然在各自官网微博上高调应战,然而其实体店却对此退避三舍,大有“怯战”之势。而京东则死死抓住苏宁和国美的这一软肋,以3000元的月薪高调招聘“价格情报员”,死磕苏宁和国美实体店。
实际上,京东商城向苏宁、国美的实体店下战书,其结果早在当事人的预料之中。在当前家电市场本就清淡的大背景下,京东商城通过低价可分流苏宁和国美实体店的顾客,这将使苏宁和国美实体店的生意更为惨淡。正因如此,苏宁和国美线上积极备战,线下谨慎地护住实体店的生意。记者在几家苏宁电器的分店看到,非节非庆,店中却鲜有地挂出了“买电器,到苏宁”等彩旗,在价格战中大打“保卫战”。
不一样的业态遇上同样的消费者,低价仍是吸引客流的王道。然而,对于消费者甚至一国经济而言,业态的多元也是经济繁荣的不二法门。在当前情况下,消费者对网店和实体店同样存在着消费需求,而且经济要想健康发展,也需要多种业态并存。无论是欧美还是日韩,至今也依然存在着大量超市、专卖店和便利店,方便人们的生活。此外,从细处说,消费者对网上商品的实物认知,也大多通过实体店获得,网店离开了实体店恐怕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让消费者难以放心购买。而且商品体验的缺失也恰恰是当前很多消费者不在线上购买大件贵重商品的原因。可见,如果听任网店以先天优势碰撞实体店,那最后的结果将不仅是业态的单一化,均会使消费者的选择权和购物便利程度受到影响,而且网店也终因失去实体体验而“悬空”。
消费者对价格战应擦亮眼睛,理性对待。此外,随着经济发展,诸如电商等新业态不断孕育,记者建议国家规范竞争的措施也应紧紧跟上。政策应对弱势业态给予相应的保护,比如在避免恶性价格战的同时,将商家的价格竞争手法只限定于同一业态内。(作者:吴力)
来源:国际商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