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放型”增长走到尽头


时间:2012-09-10





近日,有关中国制造业的数字让人难以乐观。9月1日公布的8月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仅为49.2%,跌破50%荣枯线,创下近9个月来的新低。“中国制造业潜在增长率下降是大势所趋”,这是9月5日发布的《2012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上半年报告》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最新判断。

虽然制造业规模仍在持续增长,效益却有明显下滑。以钢铁行业为例,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1月~7月,会员钢铁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仅有7亿元,亏损面高达33.8%。2010年,我国制造业规模曾经超过美国,占全球比重近20%,但如今,多项结构性问题困扰着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制造”的优势正在收敛。一方面,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涨价、人民币升值……我国制造业长期赖以生存的“低成本时代”正在远去;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回归”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加速追赶,双重压力使我国制造业的处境“雪上加霜”。不少人忧心忡忡:中国制造业该怎么办?有人提出,通过刺激国内需求,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等进行挽救;有人表示,PMI指数下行,说明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仍在恶化,国家货币政策应当继续调整。这些建议不无道理,但都有些“治标不治本”。

提振中国制造业的“本”在哪里?笔者认为,制造业应先从修炼“内功”做起。长期以来,我们依靠闲置土地、大量人口、低廉甚至免费的自然资源,拿下了全球低端产品的市场。大量制造业企业处于产业链底层,从事高消耗、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但如今,在新的全球竞争格局下,这种“粗放型”增长即将走到尽头。制造业该如何走出低谷?扬长避短,尽快实现从低端向高端的转型升级,成为我国制造业的最佳选择。对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把竞争焦点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移,加快培育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增强我国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唯其如此,中国制造业才能找到新的机会。危机,往往也意味着生机和转机。我们期待,“中国制造”在未来能给世界一个新的定义。

来源:中国税务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