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中钢协钢材综合指数降至101.53点。而1994年此指数推出时是100点。市场人士惊呼:“18年,钢价重回原点。”
除了有限的短时回稳外,从去年四季度起,国内钢市基本处于下跌通道,远大于一般的涨跌周期;钢厂亏损面不断扩大,销售利润率跌至负数;钢贸商“重复质押”等信贷漏洞不断暴露。这个困境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各方都在反思。
中钢协副会长李新创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目前9亿多吨的钢铁产能,已经把未来的增长空间填满。天花板已顶到头。”“钢之家”资讯机构总经理吴文章认为,产能的盲目扩张,是钢铁业陷入困境的最直接原因。“非顶穿天花板不可。这就是钢铁业一种可悲的发展逻辑。”
从另一个角度讲,中钢协副会长刘振江认为,新中国钢铁业基本走的是“规模效应”的发展道路。但“现在情况变了,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解决转型升级问题”。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钢铁业“只会快跑、慢不下来”的发展惯性太危险了。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在与记者的多次交谈中,始终强调一句话:“在10多年的快跑中,钢铁业只会快,慢的能力荒废了。现在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适应钢铁业的微利时代。”
“只会快、不会慢。”这是一种严重的路径依赖。中钢协原首席分析师李世俊只要有机会,就会提及钢铁业“狼来了”的故事。他回顾了这10多年的国内钢铁史,针对钢铁产能过剩、结构不良等痼疾而发的“狼来了”的呼吁,不绝于耳。如今,“狼真的来了”,一下子有了“在劫难逃”的感觉。
“我们的转型晚了。”刘振江说:“我们失去了2009年重要的转型期。”2009年全世界的经济形势和2008年下半年钢产量的负增长,给了钢铁业一个重要的转型机遇。可是,国内钢产量从2008年的5.1亿多吨,增长到2011年的6.8亿多吨。而这是在宏观经济运行存在巨大压力的背景下形成的。这只能说是“失控”。现在,钢铁业被“逼”进了转型期。
来源:金融时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