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 “开弓没有回头箭”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3-06





  3月1日,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发布会上表示,经综合研判,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生产和销售将实现稳定增长。


  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这不失为一剂“定心丸”。开年以来,“国补”退出、1月产销数据下滑、特斯拉大幅降价,一度令“唱衰”之声四起,产能过剩、需求疲软、产业进入“红海”、“价格战”将至等等论调不一而足,新能源汽车产业遭遇一波信心低谷。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然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而且推动产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因而短期回调并不会改变长期向好的趋势。


  首先,国家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导向没有改变。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上述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对于购置期在2023年的新能源汽车继续免征车辆购置税。尽管“国补”已经到期退出,但“免征车辆购置税”这一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高增长具有较大推动作用的政策仍在延续。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引导各地在牌照、充电、通行等各个方面进一步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继续扩大二手车流通,加快建设完善全国性的二手车信息查询平台……开年以来,鼓励和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仍在源源不断推出。


  其次,汽车产业长期趋势也没有改变。2022年全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实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7%和93.4%,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事实上,自2012年我国出台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以来,新能源汽车销售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87%,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达到了1596万辆。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重要引导力量。放眼全球,世界各国车企也加快了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步伐,2月14日欧洲议会通过2035年“禁燃”时间表更是具有标志性意义,全球汽车业全面转向新能源已是不可逆的趋势。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优势没有改变。据业界专家介绍,我国不仅在动力电池和智能化技术创新方面持续保持领先,而且在曾经的产业链短板如充换电基础设施、商用车、动力电池回收等领域加速赶上,尤其是新车型的研发和推出速度更是令人咋舌。有媒体记者感慨,如今新能源汽车开始出现类似计算机领域快速迭代的现象,芯片升级、电池换代、平台更替,分分钟让老车主成为“版本孤儿”。


  不可否认,我国新能源汽车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也正是在这样长期向好的预期中,行业企业对今年产业发展的信心依然充足。据透露,工信部今后还将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加快新体系电池、汽车芯片、车用操作系统等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加快5G车路协同的技术应用,促进电动化与智能网联化的协同发展。这无疑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亮点纷至沓来让汽车这一巨大产业如同进入新一轮“恒纪元”,在融合吸纳各种新技术实现产业跃迁的同时,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的重要动能。(吴蔚)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新能源汽车补贴调整 是打通产业发展“任督二脉”大招

    新能源汽车补贴调整 是打通产业发展“任督二脉”大招

    近来,北京、上海、深圳、厦门等30多个城市相继出台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补贴政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根据《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要求,各地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补贴正逐步退坡。
    2017-08-24
  • 脚踏实地才能赢得新能源汽车竞争优势

    脚踏实地才能赢得新能源汽车竞争优势

    新能源汽车代表着全球汽车产业新方向,造车新势力要想真正把握住这一机遇,不仅需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潜心修炼内功和实力,而非“炒作”,才能避免乐视造车悲剧上演,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
    2018-08-31
  • “三包”将加快新能源汽车市场化

    “三包”将加快新能源汽车市场化

    自2013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汽车“三包”政策,只针对发动机、变速器等动力总成部件,而没有将电池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纳入其中,只能依靠各家车企对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的质保规定,这就为消费者维权带来了难度。
    2018-11-21
  • 新能源汽车退出机制动真格了

    新能源汽车退出机制动真格了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深层次问题也开始显现,如产能结构性过剩、产品缺乏售后保障等。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正在着手处理。
    2018-11-22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