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要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坚持政府引导和个人负担并重,政府宁肯少上几个项目,也要确保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投入。
实现“老有所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目标。近年来,举国上下倾力建立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下半年,国务院决定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1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至此,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有资料表明: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城乡居民两项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4.49亿人,加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总计覆盖人数超过7亿人。3年来,全国各级财政部门共拨付两项养老保险补助资金超过1700亿元。目前全国有1.24亿城乡居民领取基础养老金。尽管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我们依然不能盲目乐观。全国社会保障体系毕竟才基本建成,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掌握好财力倾斜这个“度”,保障人人能养老,仍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首先,实行全民社保需要政府财政大量的配套投入,资金从何而来?据有关专家测算,各地如果把社保项目资金全部配套到位,估计要占到本级可用财力的10%左右。这对地方政府财政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压力。特别是在一些财力薄弱的地方,其可用财力的实际与社保基金的相关定比、定额政策可能存在不小的差距。然而,落实社保配套资金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即使勒紧裤带也要按要求配套资金。政府应着力建立“民生财政”,特别是靠市场能够办的事政府要完全退出来,减少“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尽可能地拿出配套资金。
其次,关于养老金收不抵支的问题。中国的养老金缺口到底有多大,恐怕没人能说个明白。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11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表明,全国有近半数省份企业部门养老金收不抵支。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尽快改善,意味着若干年后,很大一批退休职工将面临无法领取养老金的困境。更让人担忧的是,全国各地企业欠缴养老金现象相当严重。根据8月2日审计署发布的2012年第34号公告统计,截止到2011年,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应征未征、擅自减免、欠缴保费等共达434.81亿元。而眼下的基金结余收益率又大大低于通货膨胀率,因此指望养老金“入市”来弥补缺口是不够的,各地有必要加大养老金的征缴力度;同时,从严打击骗保行为。
第三,还涉及部门利益的调整问题。政府财政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有利于规范社会保障资金收支及各项基金结余投资运营活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但编制和执行统一的社会保障预算,涉及众多部门利益的重新调整,由于目前各方面的体制尚未理顺,操作起来会有相当难度。从8月2日审计署发布的2012年第34号公告得知,目前全国有6个省本级、23个市本级和168个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编制不规范;4家单位封闭运行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未纳入当地社会保险基金决算。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向民生的倾斜力度,另一方面要科学、规范、平衡地用好财力。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真正实现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目标,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但我们深信,随着我国各地财力的快速增长,投入到社会保障的资金将会增加,资金的规模将会更大,群众得到的实惠也将更多。到那时,我国的城乡居民,无论地域、身份、经济状况,都能实现“老有所养”。(蔡红东)
来源:中国审计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