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强信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1-15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近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也明确了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一系列重点措施,发出强信心、稳经济、促发展重要信号。


  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是应对风险挑战、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重要部署。当前,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有所加大,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成为今年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必然要求。今年,财政政策要求“加力提效”。其中,“加力”的要求尤为引人关注。


  在财政政策中,“积极”本身就意味着扩张性的政策取向,为何还要强调“加力”?其内涵在于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特别是加大财政支出、政府投资等力度,通过财政政策的扩张,支持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稳定企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更大力度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从一系列部署看,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在多个方面“加码”。作为财政政策扩张的重点,财政支出强度加力至关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财政支出有望在2022年较大强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力,通过适度扩大支出规模,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坚实财力保障。


  专项债券是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对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作用明显。当前,投资增长制约因素较多,稳投资政策有必要加力。按照部署,今年要通过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通过用足用好专项债券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持续形成投资拉动力,吸引和撬动更多民间投资,推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保持投资稳定增长。


  此外,持续推进助企纾困,也是提振市场信心的重要举措。广大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还面临较多困难,有必要继续对其减负赋能。下一步,有必要完善各项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瞄准中小微企业、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提升政策精准性、针对性,持续“放水养鱼”,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此外,通过贴息等工具,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同配合,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特别是进一步解决好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当然,财政政策“加力”,必须始终注重“提效”的要求,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能,更加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注重财政承受能力,确保财政可持续,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此外,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金观平)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首季财政支大于收不必大惊小怪

    财政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收入多出1551亿元,而往年一季度通常是收大于支。首季财政意外出现“赤字”令人关注,有人甚至因此预计我国今年可能突破全国人大通过的3%赤字率。
    2017-05-05
  • 财政收入增长与减税降负不矛盾

    财政收入增长与减税降负不矛盾

    翻开前7个月财政收入账本发现,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791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税收收入107709亿元,同比增长14%。对此,有人产生疑问,在国家倡导减税降负的形势下,为何财政收入不降反增?
    2018-08-29
  • 如何看待“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

    如何看待“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

    今年以来,全国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财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前3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8 7%,高于同期GDP6 7%的增速。
    2018-10-24
  • 积极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

    积极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三大攻坚战完成之年,宏观经济的稳定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而这都离不开财政的支撑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0年经济工作作了部署,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2019-12-27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