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变被动为主动


时间:2012-11-02





10月30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总额3950亿元7天及28天期逆回购操作,逆回购规模纪录再次被刷新,堪比一次降准。在全球流动性再次泛滥之际,中国正面临着货币政策由“被动”转向“主动”的时间窗口。

三季度以来,面对持续恶化的主权债务局势和世界经济普遍出现的增长减缓、停滞甚至衰退,各国又重回“保增长”政策轨道。在摩根士丹利跟踪研究覆盖的33家央行中,已有16家央行采取了宽松措施。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央行更是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相继按下流动性闸门,展开前所未有的量化宽松竞赛,除了低利率和零利率,欧洲央行无限期购债计划、美联储“上不封顶”的QE3、日本央行无节制量化宽松目前已经推出QE9,均已大大突破货币宽松的政策底线。水漫金山,全球流动性再次泛滥,新兴经济体持续近一年的短期资本流出再次转变为新一轮短期资本流入。

全球货币宽松环境也正在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并不支持货币政策动用降低利率等总量型工具,央行大规模实施货币宽松的空间并不大。因此,央行并没有使用降准和降息等更为激进的方法,而选择在公开市场上通过逆回购等方式更短暂和更灵活地来“回吐货币”。此外,在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逆回购利率正在成为一个央行用以引导市场利率走向的政策目标利率,因为越来越频繁的逆回购操作使得正、逆回购操作之间的利差不断缩窄,并能够引导短期市场利率的形成及货币市场的利率走向。

全球量化宽松竞赛的大幕已经拉开,发达国家正在借助债务货币化转嫁危机。尽管中国货币和金融调控面临多重难题,但这也正是中国货币政策“见招拆招”,由“被动”转向“主动”的窗口期。(张茉楠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来源:京华时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