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传递精准有力信号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1-05





  岁末年初之际,新一年的货币政策走向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也就是说,货币政策既要有力,又要精准。“有力”指的是力度要足、总量要够。2023年货币政策的力度不仅不能小于2022年,有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进一步加力。“精准”指的是投向要准,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需要持续加大。


  “有力”是近年来货币政策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基调的延续。2020年以来,“稳”是货币政策最重要、最具挑战性的目标。货币政策根据宏观形势变化靠前发力,加强跨周期设计和逆周期调节,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2020年以来,我国共实施了7次降准,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由10.4%调整为约7.8%,共释放长期流动性约5万亿元;2020年至2022年3年累计新增贷款预计超过60万亿元,2022年新增贷款或达21万亿元;2022年前11个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创下有统计以来的低点。从这一系列数据看,力度不可谓不大。在此期间,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明显提升。2023年,货币政策仍须保持足够的力度、充足的总量,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更好满足实体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货币政策“精准”指的是投向要准,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在实体经济恢复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之时,货币金融支持如果只是“撒胡椒面”,政策效果很可能并不理想。因此,近年来,人民银行创设了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兼具总量调节和结构性调节双重功能,通过结构性功能能够实现精准滴灌的政策效果,同时又能对总量调控作出贡献。这一系列结构性工具落地后,有效引导了金融活水向重点行业企业、薄弱环节倾斜,精准惠及实体经济,保住了大量市场主体。


  2023年,货币政策仍需强调精准,就是要在继续落实好前期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同时,对于落地效果较好的可进一步加力。同时,结构性货币工具也要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重点需要“有进有退”,继续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数量和投放规模控制在合理水平,与总量政策工具形成良好配合。


  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继续向市场传递出“稳”的信号。需要看到,当前,我国仍是少数保持正常货币政策的国家之一,货币政策工具箱充足,数量和价格工具仍有空间,流动性管理的手段和经验都比较丰富。接下来,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和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协同发力、综合施策,共同提振市场信心,激发有效融资需求,巩固和拓展经济回稳向上态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陈果静)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不意味一成不变

    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不意味一成不变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稳健仍是货币政策主基调,流动性将保持松紧适度。
    2019-01-18
  • 货币政策未放松更非“大水漫灌”

    货币政策未放松更非“大水漫灌”

    2月21日,在中国人民银行举行的专家座谈会上,多位专家表达了一个一致的观点:当前货币政策并未放松,更谈不上是“大水漫灌”。
    2019-02-25
  • 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

    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18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与三季度相比,央行在形势判断、政策基调和政策思路等方面都做了相应调整,从而勾画出了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脉络。
    2019-03-01
  • 评论:货币政策未到转向时

    评论:货币政策未到转向时

    最近,在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和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之后,市场上出现了货币政策转向的论调。
    2019-04-25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