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点还是在于产品本身


时间:2012-11-14





  最近人们都在议论“买药蹲下来”的药店潜规则。其实,需要蹲下来买的岂止是药,几乎任何放到商场货架卖的东西,要想找到价廉物美的好东西,都得屈尊矮半截才行。比如化妆品,货架与眼平齐的黄金摆位全是价格很高的洋品牌,而便宜的国产货大都被放在货架最下层。在商言商,商家摆放货品,当然按能带给他的利润多少排位,洋货价高利厚居上,土产价低利薄位下,没什么好说的。“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这是消费者普遍信仰的一种市场理念。如果不能说服消费者放弃这种理念,那么上面的问题就永远无解。

  实事求是地讲,国产化妆品离“好货”的确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首先表现在行业整体浮躁,沉不下来真心做产品。行业起步晚,一开始的时候感觉消费者喜欢洋品牌,很多本土企业就给自己取洋名,铆足了劲把自己整成假洋鬼子。可后来发现这招不好用,一些企业就琢磨炒作汉方本草,刚有点效果其他企业就开始跟风,没多久全行业都汉化了。有人说,国产化妆品,不管是起洋名还是搞土方,剥开皮看瓤,里面都一样。在整个行业浓重的浮躁氛围下,没有几个企业真正在产品研发上下功夫。

  数据显示,国际知名化妆品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一般都占到企业营业额的3%到4%,甚至更高。而中国化妆品企业每年的研发费用占比平均不足1%,且研发费用的很大一部分都投入到产品包装等非核心方面。目前国内一些化妆品企业只会炒作一些新鲜的概念,甚至连这些概念都不能自圆其说地讲出故事和原理,而能以实践进行支撑的企业则更是凤毛麟角了。我们知道,任何概念都必须要转化为产品,而这个产品必须要有技术支持、文化背景和产业基础。内业专家指出,目前国内企业习惯于创造新名词,人为地捏造概念,制造产品差异化,但没有基础支持的标签式差异化、伪差异化是没有多少市场生存空间的。尽管热闹一时,但终究会灰飞烟灭。

  中国化妆品企业之所以浮躁,原因就在于它们一进入市场就选择了一条错误的路线:宣传引领,广告至上。也就是说,先打广告,再随着市场的扩大进而调整产品质量、改善配方以适应品牌发展的需要。这种发展模式的最大弊端是企业太过务虚,注重表面文章,把广告做得铺天盖地,而产品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各家产品也没什么差别。洋品牌也打广告,而且是花大本钱打,但它们这样做还是有一个关键前提的,那就是有产品,不仅产品质量过关,而且还有特点、有卖点。它们的产品能够占据货架显著位置,根本上还是因为其本身的确是“好货”。

  千言万语归为一句话:无论哪个行业,最终的竞争点还是在于产品本身。广告宣传、外观设计等这些工作不是不能做,这也是要花成本的,而且做好了的确可以带来企业价值的提升,但做这一切的前提是企业产品必须要有价值,产品力必须是可持续、可期待的,否则这些投入带不来效益和回报,反倒成为企业的负担。要知道,化妆品消费中初次购买仅为尝试性购买,形成二次三次以至于多次的购买才算是企业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对于不注重研发投入只靠市场宣传的大部分国产化妆品企业来说,要想从消费者那里获得多少品牌忠诚度,很难。在这种情况下,国产品牌几乎每赢得一次顾客购买,都需要投入较高成本。

  不要怪超市商场把自己的产品摆在下层,要怪只能怪自己产品力不够。现在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那就下功夫去弥补吧。可以说,目前中国化妆品洗牌的过程就是各种虚假特色、浮夸定位的品牌企业被淘汰的过程。只有那些把注意力放在产品上,让产品真正有特色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最终获胜。

来源:中国质量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