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凸显经济拉动效应


时间:2012-11-15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规模实施以来,2600多万户城镇家庭住上了新房,近1亿人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在拉动投资、释放内需等方面凸显巨大的拉动效应。


拉动地方投资 促进经济增长


2008年年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等10项措施,其中第1项就是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记者日前奔赴北京、上海、山东、黑龙江等10多个地方采访发现,在当前外需仍然面临一定下行风险的情况下,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力拉动了地方投资,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棚改政策的有力支撑下,2011年黑龙江房地产业呈逆势增长态势。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1219亿元,同比增长44.6%,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17%,占全省地方税收的21.8%和地方财政收入的7.9%。
据统计,房地产业的上下游涉及五六十个产业。100亿元房地产投资能够拉动相关产业286亿元的产出,拉动力系数是1:2.86。


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理事长孟晓苏表示,以去年开工1000万套保障房计算,如果平均每套50平方米,那么5亿平方米就占全国新开工房屋面积的26%。按照每平方米2300元的成本计算,保障房投资大约是1.15万亿元,占全国房地产投资的18%,对投资的拉动效应显而易见。


通过棚户区改造,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年新增就业岗位7000余个,仅曙光新城就安排2000多人就业。


释放消费潜力 推动经济转型


业内人士认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质上是通过加强公共服务对收入进行再分配,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关系,起到平衡财富的作用。


2008年以来,黑龙江省启动实施了以 “三棚一草”改造为支撑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不仅使居住在棚户区和泥草房中的900多万人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房屋,而且回迁后房屋的资产价值增量也使居民财产收入呈几何级数增长。


记者在哈尔滨 “民生尚都”经济适用房社区采访时了解到,周边商品房每平方米六七千元,而经济适用房每平方米仅3000多元,棚户区改造给每户回迁居民带来财产性收入约20万元,群众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卫民认为,解决了住房这个城镇家庭最大的后顾之忧,居民的消费信心也会增强,有利于扩大内需。


不少城市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特别是推进棚户区改造,逐步解决了城市管理手段落后、服务功能欠缺、市容 “脏乱差”等问题,优化了人居环境,实现了产业再造和经济转型,起到了 “建设改造一片、带动提升一方”的作用。


调节通胀预期 抑制商品房价


近年来,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较快,有的城市房屋租赁价格也明显上升,给群众改善住房条件带来很大压力,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投融资中心主任尹斌说: “除了对民生的影响外,住房价格如果持续过快上涨,还容易形成房地产泡沫,带来潜在的或现实的金融风险,扰乱乃至破坏经济正常循环。”


为稳房价、挤泡沫,我国楼市调控目前采取了 “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通过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和限购措施遏制不合理的住房需求;另一方面,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积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稳定群众住房消费预期,增强群众对楼市调控的信心,促使房地产市场逐渐回归理性。


专家认为,5年来大规模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实施,对市场起到了 “镇静剂”的作用,不仅稳定了房价,而且从长远看也有利于调节通胀预期,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下去。

来源:人民铁道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