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品牌皮鞋,欧洲比国内便宜近一半;一杯星巴克咖啡,北京要比美国贵75%……近年来,走出国门的消费者惊讶地发现,在国内要下决心才舍得买的商品,在海外可以便宜这么多。为什么大量国外品牌商品,一入中国门就“身价”倍涨?洋品牌国内“高身价”能高多久(11月7日《新闻晚报》)?
  国内洋品牌价格比国外贵,由来已久,这也是国内消费者热衷于赴境外砸钱扫货的主要原因。事实上,2011年国人在海外购买洋品牌消费3000亿元,并让我国连续几年保持着“奢侈品境外消费全球第一”的桂冠,尽管这个荣誉并不光彩。值得注意的是,有关部门年年都在喊要控制奢侈品消费外流,但国人境外洋品牌消费额却是越控越高。此前,商务部表示,要采取降低进口关税的手段,遏制奢侈品消费外流现象,但只听“打雷”,不见“下雨”。
  不可否认,降低进口关税,通过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消除国内外消费的价格差异,是最直接的应对之策。然而,仅凭降低进口关税这一种招式,显得势单力薄,难成大器。因此,若想把海外洋品牌巨额消费拉回国内,尚须多打组合拳。
  首先,在调整关税的同时,应有配套措施快速跟进。比如,细化关税与部分商品的减免税政策。目前进口关税一般是在15%至25%之间,而且还需海关检测、进店检测等环节,销售过程中还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这使得国内洋品牌的价格一般会比原产地高出至少三分之一。因此,调整政策降低洋品牌税率,可以将大部分消费力留在国内实现。更何况关税和特别消费税税率下降或免税,不仅有利于增加进口,减少贸易顺差,还可以扩大国内消费,带动高端产业的整体发展。
  同时,应正确引导奢侈品消费,培植正确的奢侈品消费文化。中国奢侈品消费不是单取决于年龄和收入,而是取决于消费心理。特别是,中国人消费奢侈品的根基在于消费文化,而不是产品本身。在中国,更多的奢侈品是用于送礼和社交,其最大的市场消费力就来自于社交心理,这恰恰也让很多人在境外购物和在境内购物有着不同的消费心理。
  更重要的是,打造民族奢侈品品牌,这是遏制消费力外流的根本之策。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缺少自己的奢侈品品牌,令人尴尬。而缺少奢侈品品牌的大国,却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这种反差是对中国民族产业的极大讽刺。国内奢侈品牌的奇缺,也正是奢侈品牌消费外流的症结所在。因此,要倾力打造民族奢侈品品牌,逐步实现制造大国向品牌大国的质变,增强国产品牌的吸引力与公信力,让国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不再去舍近求远,在家里尽情购买和消费国产奢侈品。(张西流)
来源:中国商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