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高仿而来的高利润还能持续多久


作者:肖勇    时间:2012-11-16





目前,在济南想买高仿包一点也不难,据记者了解在济南泉城时代、山师东路秀水街等都有高仿女包出售,价位从百元至上千元不等。(山东商报2012-11-15)

  这种现象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生态和茂盛的繁荣,一方面对世界名牌、大牌的高仿有市场,价值几十元的可以上千元卖出,获利丰厚;另一方面年轻的屌丝一族,面对名牌的奢华和虚荣,愿意对这些明知是假的高仿产品爱之有加,愿意为之付出为数不多的银子。两者共生共荣,配合默契,需求两旺,一个赚足了银子,一个满足了虚荣。

  这种市场行为究竟能走多远,我们不必站在道德的高地上谴责,只要没有人去追究制造销售者的违法责任,似乎消费者也甘之如饴。这一点从夫人网购上得出一点证明,作为女人喜欢购物,自从有了网购,钱包似乎就不是她的了,刚刚过去的光棍节的火爆,让人们吃惊,网上的一些商品似乎要比实体店便宜很多,惹得我也跃跃欲试,笔者也买了几件名牌服装,但是看不出来是真是假,但是夫人给我泼冷水,你不要去多买,哪些商品很多都是高仿品,穿去除有时会掉价的。声明不是说网上的东西都是假的、防的。

  高仿毕竟还是仿的,作为现代商品他和假冒伪劣相距不远,因为这类产品是没有授权的。可是高仿品有时又是正大光明的,受人欢迎的。比如中国古代传统的绘画和书法作品,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很多真品是无法流传下来的,但是名气很大,有许多就是依靠一代又一代高手高仿的而传承下来,使我们能窥见哪些著名文化遗产的神韵,比如藏在台海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就有几个著名的仿品。所以对高仿,尤其是一些文化产品的高仿,不但不是罪过,还有保存和流传的功劳,可见仿品一棍子打死,也不公允。

  可是对这些工业时代名牌产品的高仿销售,固然也有传播其文化的作用,但毕竟是工业化时代,可以大量复制,这就涉及到一个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如果我们不重视,甘之如饴的去各得其所,势必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但是市场经济就是得利经济,看来这些逐利行为也是天生而来,似乎难于禁止。

  时过境迁,这种获利毕竟不是符合道义的行为,这种虚荣的满足也是肥皂泡一样的梦幻迷离,要改变这种畸形的市场繁荣,不是朝夕之功能办的,可能还需要有一个文化的熏陶和培育过程,尽管你的制造能力强大,可以仿造的惟妙惟肖,但是工业时代的文化内涵,仿造可能就不具有古代那些字画仿品的功能了。(肖勇)

来源:华龙网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