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杜甫”不忙,真正忙的是很多市长们,一方面要关注十八大,另一方面要帮助农民卖水果、卖蔬菜。当然,市长帮农民卖菜、卖水果,心系百姓。但是往里面看,为什么农产品滞销现象此起彼伏?光靠市长帮着卖行吗?问题出在哪?如果农民将来都不种地了,又该怎么办?
农产品销售难的现象年年都有,而且呈现出一种规律,越是丰年,越是产量高,滞销就越严重。透过滞销难的许多个案不难发现这样一些共性:一是生产远离市场,“什么赚钱就种什么”,到头来却发现,种了什么什么产品就出现“市场过剩”,既反映出生产环节对市场把握缺少理性,也反映出了市场信息对生产环节影响的迟钝;二是农产品缺少足够的转化通道,农民无法通过加工转化的环节来规避市场风险。
而与农产品丰年滞销的窘境相比,增收的农产品,并没带来市场价格多大的变化,消费者依然要支付不菲的代价。相反,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却从丰产滞销中充分受益。换言之,供大于求的矛盾,通过市场传导,最终致使农民受损。这些现象表明,以千家万户为主体的单一农业模式,松散的市场组织结构,使得生产过于盲目与随意,从而将农业所具有的先天弱质性特点无限放大。
按市场规律来配置资源,是解决经济问题的有效途径,农业也不例外。农产品频繁滞销要求农业模式必须尽快转变,用市场规律来配置农业生产的相关要素,促进农业由传统单一模式,向现代集约化与规模化农业转变,实现生产与市场的一体化,通过市场需要来控制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结构,实现农民的“职业化”,将农民变成无关风险的一个环节。
当然,促进农业模式的转型,还需要从政策层面创造出孕育新模式的环境。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加强农民社会保障,为土地松绑,赋予农民更多的参与规模经营的自主权;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业产业领域,培植出更多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企业。
来源:中国审计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