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流通问题要有大局观


作者:刘海飞    时间:2012-12-18





有时流通领域暴露出的问题,并不一定是流通部门造成的,或者说其根源不在流通;还有一些流通促进工作,则必须从外部把基础条件创造好方能奏效。


  流通业是“窗口”行业,由于它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密切相关,这个“窗口”不仅可以用来观察市场和人民生活,也可以从中观察到国民经济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有时流通领域暴露出的问题,并不一定是流通部门造成的,或者说其根源不在流通。还有一些流通促进工作,则必须从外部把基础条件创造好方能奏效。如果不重视从根源上“治本”,而总是孤立地在流通领域里“推进”,可能花再大的气力,往往也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有了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 才能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


  近年来,各方面对农产品流通环节有不少批评,似乎是流通部门人为制造了过多环节。但事实上,除非存在层层垄断,或者某种商品一时紧俏,人为制造出过多流通环节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在高度市场化的激烈竞争中,这样做的后果无异于将商机拱手让给竞争对手。


  从理论上说,使流通环节最少化的前提是:生产组织和零售组织都实现了高度的组织化、规模化,这也是定单农业、产销直接见面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农超对接”就是这方面的例子。现在“农超对接”发展势头不错,但全面推行的条件尚不具备,最主要的瓶颈,是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与零售的组织化程度不匹配。目前在“农超”两端,连锁超市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较高,而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要低得多,国内的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平均每个社只有几十个农户,而且很多是非实体性的松散联盟,这就给“对接”带来了一些困难和麻烦。所以,必须把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这块“短板”加长,才能使“农超对接”这个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好方法覆盖到更大的范围。换句话说,流通领域减少环节,文章要从生产体制做起,如果生产组织的规模一时难以扩大,也可以通过农民联销解决问题。江苏省启东市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了销售合作联社,一个联社组织几十家生产合作社的产品与超市对接,效果非常好,是这方面的成功范例。


  不解决生产高度分散问题 信息越准确可能后果越不堪


  要求流通部门把市场信息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农民,是政府部门的一贯要求。这里面也隐含着对流通部门在涉农信息服务上的鞭策,似乎只要流通部门提供的信息准确及时,就可以避免“猪贱伤农”、“菜贵伤民”,避免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剧烈波动。为此,各级政府和商务部门投了不少资金建设信息系统,向农民提供的信息越来越多,其准确性、及时性也越来越好。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甚至没有出现好转的迹象。什么原因?我认为根源还是出在农产品的生产高度分散上。全国18亿亩耕地摊到三亿多农民劳动力头上,人均不过五六亩,户均也只有十几亩,而美国农户平均耕地超过一万英亩,英国农民户均166公顷,由于生产主体规模大,他们的农产品很大一部分不是上市销售,而是由用户提前订购。例如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生猪养殖量中有57%是仔猪还没进来,就先上了肉联厂的定单。由于我国从事种养业的农户数量太多、生产规模太小,生产高度分散,大部分农民不是依赖用户下定单进行生产,而是依靠市场信息先生产后销售,结果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农民得到某种市场信息时,要么都上,要么都下,“要上一窝蜂,要下大雪崩”,生产大上大下、市场剧烈波动。大上造成“卖难”,大下造成“买贵”,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农民都要吃亏。由此可见,如果不解决生产高度分散的问题,可能提供的信息是正确的,但得到的结果却是可悲的,信息越准确,反而越坏事。


  能否降低物流成本 关键在于体制和经济结构


  这也是近年来经常提到的问题,一个常常被拿来比较的指标是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我国这个指标多年来在18%左右徘徊,去年是17.8%,而发达国家大约是8%~10%,差距很大。为了缩小差距,降低物流成本,我们选择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的技术路线,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先进设备,但效果却并不理想,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下降得极为缓慢,与投入完全不成正比。原因何在?中国物流现代化水平仍然很低只是一个次要原因,更重要的原因不是在技术上,而是在体制上,在经济结构上。


  从体制来看,各种过路、过桥费和不规范的公路罚款,一年就超过7000亿元,体制性的物流成本太高了。显然,这不是靠物流技术现代化就能够解决的,政府必须首先考虑降低体制性的物流成本。


  从经济结构来看,我国刚刚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重化工业比重不断增大,从而导致物流总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加。这是我国物流费用占GDP比重高、下降慢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由于服务业比重很高,即使是制造业也多是高端制造业,因而大大摊薄了物流费用在GDP中的占比,当然物流技术现代化的作用也不能否认。交通部的专家讲,中国的运输强度是美国的8倍。意思是,如果同样运输100万美元的商品,中国要使用8倍于美国的运力或者付出8倍于美国的费用。所以,我觉得中外在物流费用占比上的差距主要还是产业结构不同引起的。看清楚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对尽快降低物流费用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不会对这项工作提出超越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同时在方法措施上针对性也会更强一些:一方面继续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采取物流技术进步、管理体制改革等办法不断降低物流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使社会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持续降低。


  促进消费措施要在 流通领域以外创造配套条件


  看待这个问题也需要有更宽广的视野,有些促进措施要在流通领域以外创造配套条件。这些年我们流通部门考虑促消费问题,往往比较多地从营销手段、市场定位和细分、网点改造等微观技术措施入手,当然,这几年又新增加了政府定向补贴消费等政策措施,如家电、汽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等,北京还实行了家具以旧换新补贴。但是,还有一些更具根本意义的方面也需要抓紧考虑。比如,哪些领域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消费?从世界各国的发展规律看,到中高收入阶段后服务消费比重会越来越大,直至会超过商品消费。目前,我国的总消费中商品消费占八成,服务消费只占两成,而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占三分之二以上,其他的发展中国家这项指标的比重也比我国高出不少。而服务消费中最大的一项是家庭服务,这里面包含了几十个小业种,是今后消费增长最大的潜力所在。


  对这个问题需要非常深入的调查研究,流通业也要把创新的重点,从关注零售业态转向更多地关注服务业种。因为创造一种新的零售业态,可能导致旧业态的衰败,对增加消费的作用有限;而开发出适合市场需要的新的服务业种,相当于填补“缺门”,对原有的消费项目没有挤出效应,又会发掘出一个全新的潜在市场,从而使社会消费产生一个明显的增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市场细分也应当继续研究,但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区别不同情况,拿出促进消费的解决办法。这些办法有的涉及流通业的结构调整,有的则涉及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调整。比如在城市消费群体中,青年、中年和老年人在扩大消费上分别有着不同的障碍,有些障碍是主观心理层面的,有的是由于客观原因,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年轻时没钱花,中年时没敢花,老年时没处花”。年轻人没钱花,实际上是需求很旺,钱不够花,这就需要创造条件让银行扩大消费信贷,让商业服务企业扩大信用销售。中年人不敢花,主要原因是教育、医疗、养老压力大,这就需要增加教育方面的公共支出,增加社会保障方面的政府投入,把中年人的担心加以缓解,使消费能力释放出来。老年人没处花,主要原因是生产流通部门对老年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开发不够,提供不足,有钱花不出去。有研究机构的调查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全国人口的13.96%,但消费只占5.55%。因此,要想方设法从政策上加以扶持引导,使市场上为老年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不断丰富起来。(作者为中商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中国商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