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构建长期养老保险制度刻不容缓


作者:王振峰    时间:2012-12-21





“养老金空账额去年首超2万亿”,这个如此庞大的数字让人瞠目结舌,按全国13亿人口基数基数,人均需承担空额1548多元。12月18日《南方日报》在引述中国社科院《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时,分析指出了3大方面的问题:“财政补贴掩盖养老金缺口”, “收不抵支情况向少数省份集中”, 以及建议试点改革双轨制解决养老金待遇上社会不公平。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结构的老年化趋势日趋加重,当我们一方面在享受适龄劳动人口贡献的“人口红利”,也面临着由于正面临着空前老年化压力而带来的诸多问题,比如医疗福利、住房及养老等。自联合国数据,眼下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接近1.3亿人,到2050年,估计为到3.32亿人,届时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而养老问题将空前严峻,社科院报告披露的养老金“空账”、 收支缺口等问题如此突出存在,去年养老金的空账额还首次超过2万亿,公众对未来可能带来的养老问题恐惧与担忧也就在所难免了。

  当然,有的人以为,目前养老保险支付还应付得去,养老金空账是个相对数字,是个“远忧”的问题,不必搞得如“惊弓之鸟”。笔者也相信,或者也试着尽量相信,过分夸大这个“2万亿养老金空账”问题是个发展中的“错觉”,是可以用智慧在前进路程中逐步解决的,并非眼前焦头挠耳的“现实”。但是,一旦“错觉”绕着地球走了几圈,解决问题的真理还未动身或刚刚想迈几步,来得及吗?能行不?我们不盲目、不过分错估我们破解问题的能动性,但过于“理性”, 很多重大改革碰到“硬石头”就被搁置起来,比如养老双轨制而带来社会不公等,那么,一些人口问题在现实中将变得极为复杂,一旦累积沉重,养老保险制度之殇或许不尽是“危言耸听”。

  养老金有空额,就需要拿什么来填补,比如戴相龙就提出,可划拨央企利润弥补养老金缺口。把国企利润一部分充盈到养老金来,的确是较为简单可行的办法,可以去试一下。不过,笔者认为,这个思路与财政补贴如出一辙,只不过掏“名义”上的口袋罢了,其也只不过把部分财政包袱往“全民所有”的国企身上挂一下而已,路径并非具有重大改革意义。解救当下处于“险境”的养老保险制度,还得加速建立长期养老保险制度。

  国家应该以更长远的、可持续的眼光来审视将来老年化社会的整体社会福利对策。完善和健全既有的社保医保制度体系,并要把今后国家政策尽可能充分考虑人口及养老问题,加强政策偏移趋向。普通民众“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我们这个国家国民最基本的人权,要能得到可靠的保障,我们在做经济建设方面改革时,必须加快社会改革。假如没有勇气和气魄去破解住房、养老、医疗、和教育等资源分配不公平问题,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是难以得到根本解决的。

  此外,国外有的施行劳保年金制度、老年经济安全制度,针对老年化特点而实行老年照顾和开办老年照护保险(政府支持或补贴),我们也都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采纳,有的地方条件不成熟,可以让条件较成熟的地方做,差别化的养老保险制度或许更适合中国。

  还有,如何整合卫生医疗、社会福利、保险资源等各种资源也是个破解养老保险制度困局的一个出路,社会问题需要更有效能与保障的社会资源来保障与撑持,养老问题也必须考虑人口结构问题。

  加快养老制度改革步伐刻不容缓,公平、正义是构建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我们要幸福,就必须强调平等,我们的方向是“均富”而不致“均贫”; 构建长期养老保险制度要找出问题的真正根源,对症下药,博采众议,征求更多人民群众意见,凝聚共识,用改革的力量化解所可能遭遇到的障碍和阻力,让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不留太多遗憾,减少“后遗症”。(王振峰)

来源:中国网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