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国未来发展的强动力


作者:胡俊刚    时间:2012-12-25





  “创新”会不会成为未来几年的最热词?“创新”会不会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强动力?


  在十八大报告中,“创新”这个词出现了55次,可见中央当前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特别是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中国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艾柯卡的名言就是“不创新,就死亡”。创新是经济增长和成功的基石,特别是今天的中国,原有的高速但粗放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转型就必须要有创新来支撑。


  创新,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动力。


  认识“创新缺口”


  12月初,汤森路透评选出2012年全球创新力企业机构百强,47家美国企业、32家亚洲企业、21家欧洲企业上榜。虽然中国专利申请数量领先全球,但由于专利质量及影响力不足,中国公司无一上榜,全球创新企业百强被美、欧、日、韩独揽。


  中国去年也无一家企业上榜。有分析称,中国专利数量虽在增加,但连续两年无企业入榜,说明了专利数量与质量的不匹配。


  美国《赫芬顿邮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认为,“创新缺口”将危及中国的经济竞争力。


  经济学上,创新概念源自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到二十世纪60年代,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提出了“起飞”六阶段理论,他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


  但一个国家要在当代世界保持领先和繁荣,技术并非惟一需要创新的领域。


  展开多领域创新对于今天的中国,应在众多的领域展开创新,包括社会创新、科技创新、企业创新、商业创新等。


  社会创新,是一种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的创造性行动。如果这种行动或者服务,可以自我生长并实现模式扩散,它就是一种社会创新。社会创新是伴随着社会企业而兴起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既可以是NGO、社会企业的行为,也可以是政府及商业机构的创新活动。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中国未来的国家发展战略。实现这一目标,不但需要政府创新,也需要社会创新。


  12月4日在北京举行的“21世纪社会创新国际论坛”邀请了多位美国重量级的社会影响力投资人、海峡两岸暨香港地区的优秀社会企业家,围绕包容性增长和社会创新,就社会影响力投资等议题展开对话。通过对比中外发展的差异、特别是面对中国经历30多年快速发展而正面临的深度调整阶段,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社会创新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发展中的中国必须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包容性增长。


  目前中国的公共组织和非盈利部门开始借鉴商业化的模式,以盈利为主的公司也开始向公共产品开放,社会企业的运营模式逐渐开始走向稳定的发展阶段。企业在社会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一方面,企业可以在商业创新中植入社会担当的因素,或者把慈善的诉求植入到商业战略中,实现战略性慈善;另一方面,企业也可将商业活动中积累的资源、项目运作和管理能力注入到某项社会项目中,使该项目最终效益能最大化。


  科技创新指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涵盖两个方面:自然科学知识的新发现、技术工艺的创新。从知识社会环境的角度,科技创新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在现代社会,大学、科学工程研究院所等研究机构是基础科学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而企业是应用工程技术、工艺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这些年在不少领域突飞猛进,但无论从观念、体制,还是投入、人才等方面,中国的科技创新都还需要更大的进步。


  企业创新是现代经济中创新的基本构成部分。企业创新包括产品创新、生产工艺创新、市场营销创新、企业文化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等。企业创新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创新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提到中国的企业创新,往往会被西方嘲笑,有人认为中国只有“山寨”,没有创新。这种成见现在正在被一点点打破。


  以欧盟资助的中国-欧盟商务管理培训项目为指导框架,由中欧中国创新中心提供专业支持的“中国和欧洲企业在华创新之道”论坛,日前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校园举行,参加活动的有许多是对中国比较了解的欧洲专家、学者,他们的共识是:中国正从模仿走向创新之路。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创新视为竞争优势之源;另一方面,在华跨国企业纷纷在中国开展创新活动,以满足中国和全球市场的创新需求。


  波士顿咨询公司大中华区负责人Netteshei表示,中国的创新之路是实验之路,是先由部分开始,这与西方大公司依靠咨询公司做决策不一样。像华为有7万多平均年龄27岁的研发队伍,华为有非常好的、适合自己的创新方式,在西方这是不可想象的。GE中国研发中心总裁陈向力介绍,GE在上海的中方研发人员,根据本地需要和实际情况研发的CT扫描仪,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甚至在美国得到大量应用。用飞利浦照明研发中心中国区总经理DerksPiet的话来说,中国人很聪明,创新要允许有一个多样性的环境。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欧中国创新中心联合主任BruceMckem认为,中国正在积极加大投入,为成为创新型经济体做好准备。他说,中国的创新是渐进式的,现在处于打基础的阶段,但他希望未来中国有更多激进式的创新。


  以制度创新带动全方位创新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李克强副总理不久前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讲的这句话引发强烈共鸣。只有改革,才能激发中国社会的动力、活力。未来中国,最大的红利在改革,最好的投入是改革。改革,必然有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才能造就创新活动的宽松环境,激发创新的活力源泉。


  中国科技创新缺失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教育,中国的教育改革,还需要更大的动作、更多的投入。加强创新,培养人才是关键。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加快确立人才发展战略布局,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坚决破除阻碍人才流动、抑制人才发展的制度壁垒,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中国正站在一个重要的新的起跑线节点,而调整姿态、起好步、进入冲刺状态,就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要继续大胆探索、扎实工作,坚定不移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推动科学发展增添新动力。(本报记者胡俊刚)

来源:中国审计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