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大的程序员社区CSDN网站因遭遇黑客攻击,600万用户的登录名及密码日前被公开泄露,随后又有多家网站的用户密码被流传于网络,连日来引发众多网民对自己账号、密码等互联网信息被盗取的普遍担忧。以此为缩影,快递单被卖、房产信息被晒上网、骚扰信息满天飞……本属于隐私的个人信息,如今在市面上被肆无忌惮地任意贩卖,引起公众强烈愤慨。(12月25日新华网)
网络信息涉及到个人隐私,其理应受到特殊保护。然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种种愉悦的同时,也饱受个人信息泄露之苦。仅以互联网个人注册信息为例,一些不法分子在利益驱使下,就曾将之公开贩卖,甚至形成“灰色”产业链,令当事人在经济、精神和名誉、身体等方面遭受惨痛损失。种种事例,不胜枚举,整肃网络、保护信息,已势在必行。
毫无疑问,网络信息的泄露,各类互联网企业难辞其咎。一方面,这些企业虽然标榜着“内部机制严格”,但身处客服系统、市场营销部门的员工,仍然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大量用户个人信息。另一方面,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一些员工就会心甘情愿地将本属于机密的客户资料“和盘托出”。“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为了保护网络信息安全,我国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建立了一道道防止信息泄露的“防火墙”,但若不从企业内部着手,从制度上堵塞信息泄露之漏洞,对员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网络信息安全仍将会流于形式。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也是保护网络信息的重中之重。法律是构建公序良俗的重要保障,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有良法;良法得到普遍遵守,才能有法治”。然众所周知的是,近两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虽然迅速,但相关法律法规却没有跟得上。缺乏法律依据,做不到“有法可依”,网络管理就缺少“底气”,就不能使网络走出“虚拟世界”,走进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现实世界。有鉴于此,就要求相关部门尽快完善法律法规,让网络社会与法治社会实现兼容并行,从法律上铲除网络信息泄密的“温床”。
保护网络信息,同样需要政府部门强化作为。由于互联网自身的特点,在信息泄密案件中,个人诉讼成本往往会远大于最终收益,常令受害者陷入两难的境地。而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掌握着公共权力,其对网络信息安全来说无疑是一顶巨大的“保护伞”,在公民信息泄露时更应该有所作为。正是基于此,各级政府部门无疑要提高网络管理能力,依法履行职责,主动监管、纠正网络不法行为,对泄露个人信息的相关责任人予以严惩,强力铲除信息泄露的土壤,维护互联网的干净与规范。
令人欣慰的是,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出台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草案,无疑标志着国家在网络信息保护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如同专家所言,决定通过后,只要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及时制定或修改相关配套法规,各级人大常委会适时对决定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对违反决定的行为坚决处理,就必将有效净化互联网,为网络信息安全撑起强有力的“保护伞”。(杨飞)
来源:国际在线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