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虽去但治污决心不能随之消散


时间:2013-01-25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雾霾天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1月15日上午在出席会议时谈及空气污染治理问题。他指出,解决问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有所作为!环保部1月14日也紧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突出抓好工业烟粉尘、施工扬尘、挥发性有机物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工作(1月15日《中国之声》)。


  雾霾之痛继续发作,痛定思痛,一揽子补救措施迅速铺开。比如,西安市近期就要求,“空气质量呈紫色预警,30%的公务车停驶”;此外,多数民众也自觉开始自我救赎,有人抢购口罩、有人筹买“空气净化机”。更有觉悟高者,索性放弃私车出行、转投公交大军……面对危机,各方有着相同的痛楚和诉求,“相互理解、一并努力”的格局就此形成。


  事实上,即便雾霾散尽,空气质量的沉重沦陷也的确到了非得正视不可的时刻。新公布的《中国环境分析》报告显示,“世界污染最重的10个城市7个在中国”;甚至,因空气混浊引发的“北京咳”,也被严肃地写进外国旅游指南中,当真是恶名远扬。时至今日,“脏而毒的空气”,不仅生生侵犯着国人的生存权利,更蚕食了社会发展所积攒的文明声誉。其害之大,不可低估!


  持续日久的雾霾灾难,将负重不堪、濒临崩溃的环境生态直观地暴露于人前。此刻,面对可触可感的严重污染,相关职能者和民众方才后怕与追悔——我们不仅肆无忌惮地倾泻了过量污染物,且摧毁了有望消化它们的自然生态系统。一面制造危机之矛,一面拆毁抵御之盾,长久以来,不同的势力,一同演绎成就了这出荒诞剧。当所有人都认为,不负责的生产生活方式最多只会给他人造成“负外部效应”时,实则意味着始作俑者终将自吞苦果。而这次大面积袭来的沉重雾霾便是这种错误思维的苦果之一。


  雾霾侵袭,无人能免。在某种意义上,每个人都对雾霾的肆虐负有责任,每个人又“平等”承受着雾霾造成的严重后果。由此观之,这次全国范围内的浓雾袭击所带来的最大警示或在于提醒整个社会,矫正那种近乎偏执的利己思维。无论生活、生产,都要将公共利益最大化纳入决策考量。当然,公共精神的发育,不能单纯依靠道德自觉。以环境保护为例,更完善、更细化的立法规定,更严格、更较真的执法行动,是不可或缺的。


  随着寒风的来临和阳光的照射,雾霾终将彻底消散。可问题是,官方与民间能否继续铭记“危机期”的反思和共识,在今后的行动上继续为保护环境而不遗余力地去努力呢?在这方面,过往的经历总是令人遗憾,我们因灾难刺激出的临时性、应激性的觉醒和诺言总是无法固定成长久、持续的价值信仰,因而导致同样的悲剧一再重演。


  “我们必须有所作为”,这是我们在雾霾天里所做的承诺,它应该成为每个人在每个日子里行动的信条。实际上,一年又一年的雾霾,需要我们以一天又一天的“改变”来彻底消除。舍此别无捷径!(然玉)

来源:中国商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