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是中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关于要重视实体经济的声音多了起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此前美国金融市场上衍生品交易量过大,一些衍生品层次过多,结构过于复杂,与实体经济运行的关联度越来越模糊。而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众多投资者对这些金融交易活动的内容及其风险大多又不是非常了解。
于是,人们提出金融活动要更多回归实体经济,避免过度投机以便控制风险,有一定道理。然而,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近日指出,如果把这一轮金融危机全部归咎于所谓的虚拟经济,也未必找准了病因。“一些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一些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结构的不平衡,一些国家货币政策的不正确,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完善可能是更重要的问题。”
目前,部分专家学者认为,金融业、银行业就是属于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立的。“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在理论上站不住,与实际也不相符。”杨凯生说。
什么是实体经济?至今并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定义,有人认为,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经济活动就是实体经济,还有人认为,实体经济一定要有物质性投入和物质性产出。杨凯生指出前者更具备合理性。
金融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要门类,它本身就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现实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的进程,一方面它从生产部门中逐步分离出来,一方面又渗透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过程中,没有金融业,人类的生产、消费只能处于物物交换的原始状态,社会化大生产就无法进行。邓小平曾说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正是对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精辟概括。
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金融业在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79年至2011年的33年间,中国银行信贷余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推动了GDP总量0.9个百分点。充分说明了“百业兴则金融兴,银行稳则百业稳”的道理,佐证了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是血液、肌肉和骨骼的关系,它们之间不仅谁也离不了谁,它们还共同成为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生活的有机构成。
“延缓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不利于防范金融风险,金融工具少了不会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不要把西方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的一些应急反应,看做是常态的,他们的一些说法我们不一定要照学,他们的一些做法我们不一定要照搬。要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金融改革、创新和监管之路。”杨凯生说。(雨虹)
来源:中华建筑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