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大项目“后遗症”


时间:2013-01-29





近年来,内蒙古依托资源优势,上了一批大型电石、聚氯乙烯、烧碱等项目,一度拉动全区化工产业产值快速增长。但时过境迁,如今这些项目大干快上的“后遗症”普遍暴露出来,企业遭遇产能过剩制约,效益每况愈下。内蒙古的情况,在不少西部省份的石化产业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应当引起业界警醒。


企业的人均数据是评价企业优劣的重要标准,目前内蒙古石化企业年人均销售额和年人均利润与东部地区企业相差巨大。比如,2012年上海不少石化企业年人均销售额可以达到上千万元、年人均利润达到上百万元,而内蒙古的化工企业年人均销售额一般在10万元左右,年人均利润更是少得可怜。从这一点来看,内蒙古石化企业与上海企业相比,优劣高低立现。


究其原因,在于近年来内蒙古火热的项目建设,主要生产的是大宗原材料产品,比如聚氯乙烯、电石等。如今,这类产品普遍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异常惨烈,企业自然陷入微利甚至亏损的境地。相比之下,上海人均销售额、利润高的石化企业主要生产精细化工产品,包括聚氨酯、异氰酸酯等。


不可否认,内蒙古石化产业自2005年以来实现了高速发展,项目建设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这种依托丰富的资源大干快上初加工项目,过分强调数量型扩张而不注重质量效益提升的发展模式,必定是不可持续的。企业在市场好的时候扎堆上项目,一旦市场发生逆转这些项目就会成为沉重的包袱。


如果说内蒙古的资源特点、发展阶段决定了前些年发展这类初级产品项目还有其合理性,那么时至今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手笔投资、尤其是投资于低端产业只能给企业带来短期的收入,而稳定的收益和长远的发展才是企业的根本。企业要想有稳定的收益和长远的发展,就需要着眼未来、洞悉潮流,加大力度研制生产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工产品,抢占市场先机。


今年是我国石化行业务实推进调结构、转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关键年。对内蒙古而言,要消除前几年项目建设的“后遗症”,就必须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向精细化生产与高科技含量产品生产的方向努力迈进。


为此,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业内企业要改变以资源换效益的传统观念,在合理开发建设大型化工项目的同时,把产品升级摆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来,改变一直以来内蒙古以大宗化工产品为主的局面。


内蒙古发展高端化工产品的劣势在于,当地化工企业远离东部市场,企业长期以来面临产品外运的难题。但可以预见的是,国家物流体系正在进一步发展完善,分工精细的专业运输体系正成为物流发展的趋势,未来煤炭深加工产品、精细化工产品等新型产品的运输可望收获利好,西部化工企业产品升级所面临的物流等瓶颈问题将得以缓解。(凡人)

来源:中国化工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