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许多地方出现雾霾天气,机动车尾气被认为是重要污染源。提升汽油品质,成为治理雾霾的一个重要条件。国务院常务会议6日决定,加快油品质量升级。
雾霾天气的数次来袭,引发了“空气焦虑”,也将石油企业推上了风口浪尖。加快油品质量升级,已经势在必行,无需过多争议。
提高油品质量,在技术上并没有任何障碍。1月31日,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在京已经表示,北京推行的就是含硫量在10ppm以下的欧Ⅴ。油品质量升级的关键就在于,标准提高会带来炼油成本增加,成本由谁承担、如何分担。
此前舆论担心,雾霾天气倒逼油品升级,由此会成为油价上涨的前奏。“谁污染谁付费”,油品升级过程中的成本,适当由消费者买单,这是可以的。相信这也会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但这里的买单,前面必须冠上适当二字。
这段时间,“同呼吸共责任”这句话提得比较多。这里的“共”是指共同,包括社会全部有机体,既有公众责任,也有公权责任,还有石油企业这些公共单位的责任。如果到了最后,油品升级成本只让消费者买单,石油企业并不需要付出,那么,“共责任”也就成了“单责任”。从过去的经历看,也不排除石油企业会有意夸大升级成本,趁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挣钱,挣更多的钱。雾霾天气带来的环境关切,结果反倒成全了石油企业发“污染财”,不啻于一个最大的笑话。
如何才能真正体现“共责任”,一个值得考虑的上层设计是,政府、石油企业、消费者分别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有关专家测算,如果油品质量向国际接轨的话,那么每升油的售价可能增加0.12-0.15元。于政府而言,能不能从燃油税中提取一块,进行适当补贴?于石油企业来说,能不能通过改善管理、控制费用、展现道德,消化部分成本?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涨价,方能体现“适当”,也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同呼吸共责任”这句话讲得不错,怕只怕仅剩下煽情的意义。更怕这样的道德呼吁,只是指向公众,只剩下了消费者的责任。责任如何共担可以讨论,也可以通过听证会的形式,让相关利益方舌枪唇剑、各抒己见。但千万不能只让消费者买单,更不能闭门决策,让消费者连发言的机会都没有。
来源:中国审计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