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2年实现利润情况显示,在41个工业大类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居利润增长之首。
以五大发电集团来说,2012年合计利润总额400多亿元,创历史最好成绩。但如果对此过于乐观,或许将是不可原谅的大错误。
首先,利润其实不高。400多亿元利润在其超过3万亿元的资产总额面前,其实很低。据国资委数据,央企去年前11个月实现利润总额1.1万亿元,中央企业资产总额31.2万亿元。五大发电总资产利润率不到央企平均水平的1/2。
其次,利润构成畸形。对于五大发电企业来说,电力资产是最为主要资产,但利润贡献率却极不匹配。如大唐集团利润总额60亿元,但电力业务利润仅10亿元,而作为主力的火电则亏损10亿元。占全国装机容量70%的火力发电,其困境不应被一个总体好看的数字掩盖。
最后,缺乏保障机制。央企尤其是定价权被政府严格管制企业的利润波动,本质上缺乏利益保障机制,一曝十寒的情况难免会反复出现。尽管去年电力企业经营状况有所改善,但电力行业利益保障机制并未建立和完善。
然而,似乎有人故意对此视而不见,不分青红皂白提枪便刺。对于电企利润的增长,部分媒体和人士颇有微辞,称会哭的电企有奶吃。虽然只是些无稽之谈,因为只看到增幅而无视其他,只看表面不见本质,根本就像“聋子听见哑巴说瞎子看见鬼了”一样不靠谱,但却很吸引眼球,影响着不少人的心态和认识。
一直以来,舆论环境均是电力行业面临的大坎儿。其间,双方话语权并不对等,因为“挑事儿”、“带刺儿”的言论更能刺激大众神经,这是当前的一种普遍社会心态。
更为现实的挑战来自于煤炭。2012年,五大发电集团煤炭产量合计约2.5亿吨。即使全部自供为燃料,在电煤总量中也只占一成多,其他则依赖于煤企。双方的博弈由来已久。
今年以来,国家取消电煤价格双轨制,实行电煤价格并轨。但煤电自由博弈时代并不会因此到来,因为电力价格依然由政府严格管制,且电力企业承担着保障电力连续稳定供应的社会责任。双方博弈并非公平博弈,因为煤炭方可以选择供煤或不供煤,但电力企业却没有选择发电或者不发电的自由。
电煤价格很大程度上并非由供需决定,由此变得很好理解。据测算,2013年煤炭产能可能达46.3亿吨,将大幅超过需求41.2亿吨。单从供需判断,煤价上涨应是找不到足够的理由。
然而,电煤价格上涨已成事实。从签订的电煤合同看,多定量不定价,部分则已明确涨价5%。而根据有关文件,煤电联动至少要明年才能启动。电力企业再度返寒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来源:中电新闻网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