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来不缺少话题和热点的消费电子市场,年起伏跌宕、喧腾依旧。多少大事或让人血脉贲张,或让人扼腕叹息;多少企业或让人充满期待,或让人慨叹“无可奈何花落去”。天才乔布斯仙逝虽难撼苹果在平板电脑市场的霸主地位,以三星为首的厂商却已经在智能手机市场对其展开“围剿”;诺基亚式微但仍未触底,昔日手机市场巨无霸不得已委身同样前景不明的微软;海尔拿下三洋电机部分白电业务,开中国企业收购日本家电巨头主要业务先河;美的年末发起“全直流变频”风暴,引发空调行业新一轮技术升级……英雄莫以胜负论。本报特推出年消费电子企业盘点专题,从国际化、专一性等角度对最具代表性的企业进行点评,不为分出孰优孰劣,争一时之短长,意在定格今年消费电子市场的部分精彩以飨读者。
国际型 务实海尔VS慢跑美的
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头羊,海尔和美的今年在海外市场风头最劲。7月,海尔以8亿多元的优惠价拿下三洋电机在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洗衣机、冰箱和其他家用电器业务,书写了中国企业历史上首次收购日本家电巨头主要业务的佳话。8月,美的电器以2亿多美元的价格收购开利拉美空调业务公司51%的股权,双方开始联合经营和拓展拉丁美洲地区的空调业务。美的此举意在拓展自有品牌、强化本土经营,是其完善全球布局的关键一步。
从以往的国际化历程来看,海尔更乐意通过欧美等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和激烈的竞争来锻炼自己,并希望将这些在高难度市场上取得的成功复制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海尔CEO张瑞敏说过,海尔国际化就像是一盘棋,要提高棋艺,最好的办法就是下棋找高手。海尔选择的高手是欧洲和美国。目前,海尔的生产、营销、研发网络分布在世界,初步形成了利用全球资源、开拓全球市场的跨国公司的雏形。海尔此次国际布局采取了就近策略,不同于以往海外开拓的“先啃硬骨头”。从最初的产品出国,到品牌出国,再到现在构建“产品+品牌+营销”多轮驱动体系进行品牌化扩张。海尔的务实更利于其进一步夯实国际化扩张的基石。
美的电器董事局主席方洪波曾表示,美的单一跨国并购的规模不能超过8亿至10亿美元的上限。美的本次收购和去年收购埃及Miraco公司都显示出,在国内市场一向以“狼性”著称的美的,在执行国际化战略时却采取了谨慎和务实的态度,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同时,也可降低成本并提高成功率。由此也能梳理出美的在国际化方面的思路:既不同于海尔的高举高打,也有别于TCL、联想的“一口吃掉”,美的更青睐小步慢跑、稳扎稳打的国际化策略。美的的海外战略从OEM起步,目前在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其自主品牌已占据优势。2001年美的集团海外销售收入尚不足2亿美元,到2010年已经超过50亿美元。对于美的而言,若要在千亿元销售的基础上再上层楼,提速拓展海外市场是不二选择。 (江勇)
融合型 “野心”华数VS“好人缘”百视通
百视通和杭州华数是我国比较早获得广电互联网集成播控平台牌照的两家企业,一直以来百视通的优势在于IPTV和互联网电视领域,而杭州华数在数字互动电视领域首屈一指,两家的共同点则在于终端产品研发相对较早。当前,百视通主要与康佳、三星、海尔等彩电企业合作,华数则与TCL、长虹、海信、海尔、LG达成合作关系,杭州华数和百视通所提供的内容和服务也成为智能电视终端差异化竞争的焦点。
百视通依托上海文广传媒集团,在全国建立首个互联网电视的集成播控与内容运营的系统平台,并打着新媒体的旗帜,以借壳的方式迅速完成了在资本市场的登陆。上市后的百视通借助资本优势,在高清互联网领域发力。据悉,2012年百视通将在上海推出100万台高清互联网电视机顶盒,3年后这个数字在全国将超过1000万台。有牌照、有技术、有内容、有运营经验的四大优势是百视通互联网电视业务迅速发展、占领市场的重要因素。无独有偶,杭州华数也选择了借壳上市,从脱胎于杭州地方有线电视网络运行机构,到成为拥有30多亿元总资产的运营商,杭州华数在业务创新上有很多亮点,例如与淘宝网合作,加强了广电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紧密合作。此外,华数集团近日与浙江联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通信产业的发展,这成为广电企业和运营商深度合作的典范。杭州华数已经跳出传统的广电企业,与运营商和终端厂商进行大范围的合作。
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多屏融合日益受到产业界的关注,三网融合将实现一网承载多种业务的目标。在这种背景下,杭州华数积极向综合服务商角色转型,以视听产业为核心,面向多网多屏提供综合化融合性的服务。与杭州华数一样重视融合业务的百视通近来一直在探索一云多屏的业务模式。记者认为,在智能时代,内容和服务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杭州华数和百视通在业务承载能力提升的同时,更需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增值服务。 (孙鸿凌)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