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3日晚,一列火车在夜色中飞驰,人们在车厢里刚开始享受现代化铁路建设带来的便捷,然而时针却停留在了20时38分,浙江温州“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了……
7月25日,被网友称为“不可能追尾”的动车却发生首尾相撞,不满和失望在资本市场被彻底宣泄出来:开盘后高铁概念股跳水,15只个股跌停。曾在半年前风光无限的高铁板块在两天之内蒸发了400多亿元市值;同时,也使得3年时间,从2007年的1772亿元飙升到2010年7074亿元“超常规”高铁投资遭遇重创,企业债券发行时屡屡出现流标……
高投资、高增长的高铁,却禁不起一场暴风雨的洗礼,一味求快背后难掩质量、管理缺陷。高铁如此,中国经济呢?
已保持了30年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的10年时间,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支持中国经济屡创奇迹,几乎连续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态势,中国经济体很快跻身于全球第二。下一步,中国经济还能一直快走吗?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的定调是: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确保宏观调控政策和整体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确保经济平稳增长;要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内部环境复杂多变,外围的欧美经济复苏乏力,全球二次探底风险仍然很大,中国经济持续多年高消耗支持下的高增长,风险暗藏,中国经济走过了错综复杂的2011年,平稳度过了“十二五”开局之年。一张还算不错的年度成绩单,只能代表过去,那么,明年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保经济稳中求进,在发展中转变经济结构,还将面临巨大考验。
平稳增长,在发展中转型。但转型必然带来痛苦,但为了可持续发展,别无选择。
失衡的增长
“如果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种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呼吁道。
主要依靠大量物资投入、资金投放、不顾生态环境日益恶劣、依赖低廉劳动力的经济社会发展,确实已难以为继。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规模很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主要江河湖泊水质恶化,环境污染通过空气、土壤、食物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同样扛不住的还有全球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资源的消耗也大大增加。
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GDP占全球8.5%,但粗钢消耗占43%,煤炭消耗占45%,水泥消耗占52%。2009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累计增长144.2%,而能源消耗总量从14.55亿吨煤增加到30.66亿吨煤,增长110.7%。从1993年开始,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10年进口2.4亿吨,进口依存度达55%。2010年原煤产量32.4亿吨,消费量接近34亿吨,煤炭净进口1.4亿吨,我国已由煤炭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
另外,据报道,在2003年到2008年期间,我国社会融资总量年均扩张18%,支撑了名义GDP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而在其后两年中,社会融资总量以年均33%的速度扩张,GDP增速却下降到了12%。这意味着整个社会用33%的货币增长,仅仅支撑了12%的GDP成长。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劳动力资源也出现结构性短缺。在人口总量出现下滑的同时,年龄结构性老化日趋明显,未富先老特征明显,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不再。
眼下,按照原有路数支持经济高增长,行不通了。
年底最吸引眼球的是作为缔约方的加拿大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不再兑现第二阶段减排承诺。根据原有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加拿大在2012年前,要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6.0%,未达到目标就要支付140亿加元的处罚金。加拿大的退出将使其免受这一罚金,欧美经济下滑,勒紧裤腰带渡过难关的窘态不言而喻。
回顾去年末各路机构对于今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预期,可以说基本上全军覆灭。原因很简单,世界经济,暂且不说美国复苏缓慢,单就“打摆子”式的欧债主权危机频发,早已超乎人们想象空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中国应当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加强战略谋划。
世界经济出现失衡,中国经济也需要在失衡中重新找到自身价值。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