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装备蓝图:从核心部件攻坚到全链条创新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11-10





  10月20日,北京国际风能大会重磅发布《风能北京宣言2.0》(以下简称《宣言2.0》)。这份时隔五年迭代升级的行业纲领明确提出了关键目标:“十五五”期间风电年新增装机容量将大幅提升至不低于1.2亿千瓦;2030年累计装机容量将攀升至13亿千瓦,2060年更剑指50亿千瓦的远景目标。这组跨越式增长的数据背后,既是千亿级规模的市场机遇蓝海,更对风电行业的技术创新、供应链韧性、生态协同等综合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苛考验。


  这个目标发布的恰逢其时,10月28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战略部署,北京国际风能大会释放的改革信号与四中全会精神形成了精准呼应。


  此前,我国部分风电企业因核心零部件,如风电轴承、高端控制系统等关键环节依赖进口,在全球供应链波动、地缘政治变化等外部因素影响下,曾面临生产停滞、成本高企等痛点。而“十五五”规划的相关政策部署,为破解产业链“卡脖子”难题、强化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供了更坚实的政策支撑。


  政策督促行业向“质量效益”转型


  在136号文与“十五五”规划建议的双重推动下,风电装备企业的转型路径逐渐清晰,行业竞争格局也将迎来深层次变革。


  面对《宣言2.0》设定的高目标与潜在挑战,风电行业早已主动布局,通过政策响应与实践探索开启自我革新之路。


  2025年2月,《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正式落地实施,标志着延续多年的“计划电价”模式彻底终结,倒逼风电企业跳出政策保护的舒适区,转向以技术创新驱动降本增效、以生态协同构建竞争优势、以全球布局拓展发展空间的转型之路。


  政策落地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10月,湖北、浙江等省份的电力现货市场已进入稳定运行阶段,南方区域多个省份也陆续启动试点工作。以湖北电力现货市场为例,具备负荷跟踪、功率预测等功能的灵活调节型风机更受市场青睐,直接推动相关企业加大智能控制技术研发投入,“以市场需求锚定技术方向”已成为行业共识。


  在136号文与四中全会政策的双重推动下,风电装备企业的转型路径逐渐清晰,行业竞争格局也将迎来深层次变革,政策倒逼风电装备企业转型与形成竞争新格局。


  关于政策对市场的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时璟丽在国际风能大会相关论坛上表示:“136号文'市场交易形成电价+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既借价格信号优化资源配置,又保障行业可持续,实现效率与公平平衡。”这一导向快速传导至装备端。山东2025年8月增量项目竞价,风电机制电价降至0.319元/千瓦时(较标杆电价降15%),申报企业增20%,申报充足率超125%,度电成本成核心竞争力,对装备经济性、可靠性、智能化提出更高要求。


  时璟丽说:“此竞争格局将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缺乏成本控制与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尤其是依赖低价、忽视质量的企业,将逐步被淘汰,助力优化行业结构。”


  可以看到行业集中度在随之提升,2024年底,国内风电设备前5家整机企业累计装机份额达61.7%,较2020年提升12个百分点,前10家占87.3%,形成“技术+产能”双领先梯队。头部企业如金风科技、明阳智能凭借规模达成了降本,风机单位成本较行业低8%-10%,年投入占营收5%-7%用于研发。而中小企业因资金、技术话语权不足等问题,在2024年就有15家中小型风机企业退出市场。


  当前,风电装备市场需求正发生深刻变革,投资企业的核心诉求已从“能发电”逐步转向“发好电、发高价电、低成本发电”,这一转变直接推动行业技术研发与产品布局的迭代升级。其中,金风科技副总裁陈秋华提出的“度电价值”概念极具行业代表性。他明确指出:“相同电量在电价高峰与低谷时段发出,产生的收益差异悬殊。以某风场实际运营数据为例,仅通过优化风机控制策略,将20%的发电量转移至电价高峰时段,项目每年即可新增收益150万元以上。”


  这一理念迅速成为行业发展风向标,推动企业加速定制化产品研发进程。针对“三北”地区高风速、强风载的环境特点,企业重点优化风机抗风性能设计,采用高强度复合材料叶片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确保极端天气下的安全高效发电。而面对中东南部低风速区域,则通过加长叶片、降低机组转速的技术方案,大幅提高风能捕获效率,破解低风速地区风电开发的效益难题。


  与此同时,绿电直连、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业态的兴起,进一步催生了新的装备需求。风光储一体化装备因能实现能源生产与存储的协同调度,成为绿电供应的关键支撑,大容量机组则凭借更高的发电效率与更低的度电成本,契合规模化风电基地建设需求。这些市场信号共同为风电装备行业指明了技术创新的新方向--在解决“能不能发”“发得多不多”的基础问题后,行业将核心目光聚焦于“如何发得更划算”,而风储一体化技术正是应对这一诉求、化解电价波动风险的关键方案。


  破解“重建设、轻运维”痛点


  风电装备企业将技术创新作为破局核心,从关键部件攻坚到智能化升级,再到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构建起“硬件升级+软件赋能”的全链条技术体系。


  面对市场化竞争的变化与政策导向的要求,风电装备企业将技术创新作为破局核心,从关键部件攻坚到智能化升级,再到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构建起“硬件升级+软件赋能”的全链条技术体系。这一转型的力度从研发投入中可见一斑,2024年行业研发投入达320亿元,较2020年增长65%。


  在机组大型化领域,为精准匹配“十五五”期间年均1.2亿千瓦的新增装机需求,企业不断突破单机容量天花板--全球最大单机容量16MW海上机组的落地,以单台年发电6000万千瓦时的能力,满足30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需求。这些大型化技术的突破,直接推动海上风电度电成本降至0.3元/千瓦时以下,较2020年下降40%,让风电在能源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


  机组大型化的推进,也倒逼核心部件自主化加速--毕竟只有掌握核心部件技术,才能真正保障产业链安全。记者了解到,瓦轴集团、洛阳LYC轴承已成功研发出2.5MW-16MW风机主轴轴承与偏航变桨轴承,产品寿命超15年,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彻底打破瑞典SKF、德国舍弗勒等企业的长期垄断。国内风机轴承国产化率从2020年的30%,跃升至2024年的65%。在海缆领域,中天科技、亨通光电则掌握了500kV柔直海缆核心技术,其传输损耗较传统海缆降低25%,已在广东、福建等海上风电项目中成功应用。核心部件的自主化,不仅摆脱了对进口的依赖,更通过国产化替代让主轴轴承价格较进口产品低20%-30%,显著提升了装备整体性价比。


  在此基础上,AI技术的深度赋能,进一步推动风电装备从“功能型”向“交易型+智能型”转型。上海电气则为风机配备“双大脑”系统,“左大脑”聚焦实时发电优化,依据动态数据调整运行参数;“右大脑”专注设备健康管理,通过分析振动、温度等数据提前预测故障,将风机故障率降低25%,成功破解了市场化交易中收益不确定的难题。


  技术升级的同时,研发方式也在迭代,定制化与平台化的融合成为新趋势。正如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蒋勇所说:“我们的产品路线图已新增市场电价维度,针对江苏、广东等电价波动较大的地区,专门为风机增加电价响应模块,而面对内蒙古、甘肃等风资源丰富但电价较低的区域,则重点优化风机度电成本。”


  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完善,更让技术价值得以延伸。136号文实施后,行业“重建设、轻运维”的痛点逐渐凸显,部分老旧风场运维成本占比超30%。企业纷纷布局全生命周期服务,金风科技打造的“WindOMS”运维管理系统,可实时监控全球2万台风机,通过AI算法预测故障,将运维响应时间从24小时缩短至4小时,运维成本降低18%;明阳智能推出的“智慧风场”解决方案,则整合无人机巡检、机器人运维等技术,减少80%的人工现场作业,兼顾效率与安全。


  对此,山高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马锁明强调:“技术创新不能只停留在建设阶段,项目前期就需通过优化设计降低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价中保持优势。”


  打破边界构建复合型盈利生态


  产业协同能力的提升,又为全球布局奠定了基础,让海外市场成为行业的增长点。


  依托技术创新的坚实基础,风电装备企业进一步突破发展边界,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产业协同深化与全球布局加速,构建起“多元盈利+协同共生+全球拓展”的产业生态,为行业增长注入新动能。


  在商业模式创新上,风电装备企业不再局限于装备销售,而是主动打破产业边界。吉林洮南的百亿级绿电制甲醇项目率先实现商业闭环,通过“风机制氢+生物质二氧化碳制甲醇+绿证交易”的全链条设计,成功打通新能源与化工产业的价值通道。不少企业还积极参与绿电交易与辅助服务市场,构建起“装备销售+能源服务+金融支持”的复合型盈利模式,实现从“卖产品”到“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转型。部分企业更以“项目建设反哺装备制造”的思路,拿下1028万千瓦风电项目核准,通过大规模项目实践优化装备技术,形成“项目-技术-产品”的良性循环。


  产业协同能力的提升,又为全球布局奠定了基础,让海外市场成为行业的增长点。截至2025年6月,中国风电产品出口已覆盖68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前十大风机整机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六席,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现在,中国风电装备“出海”已从单纯的产品出口,升级为技术输出。此前研发的25兆瓦全功率构网型变流器,为全球深远海域风电开发提供了“中国方案”,零部件企业也凭借技术优势抢占欧洲海缆、轴承等细分市场,海外业务正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增长点。


  2025年,作为风电市场化改革的“攻坚年”,行业已实现从技术、商业模式到全球布局的全方位转型。时璟丽总结道:“2025年新能源与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度融合,核心是政策、市场、产业的协同革新,这一过程正推动新能源行业加速转型。”(记者 郭宇)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