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时间:2013-03-07





前 言

  通信业是构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提供网络和信息服务,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行业。通信业具有技术起点高、产业链长、渗透性强、引导效果明显等特点,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国家信息化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了《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本规划是指导通信业未来五年发展、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引导市场主体行为、配置政府公共资源的重要依据。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我国通信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民生”的理念,积极开展3G网络建设及业务应用,大力推进TD-SCDMA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通信业转型升级步伐,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强化市场监管,行业继续保持了健康平稳有序发展。

  (一)行业继续保持健康平稳发展

  1.“十一五”规划目标超额完成。2010年,完成电信业务收入10303亿元,其中基础电信企业业务收入规模达到9079亿元;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1.53亿户,普及率为86.5部/百人;互联网网民达到4.57亿人,普及率为34.3%。继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之后,互联网网民和宽带接入用户于2008年跃升全球首位。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初见成效,基础电信企业非话音收入所占比重达到42.9%。

  2.网络基础设施竞争力总体跃升。覆盖全国、连接世界、技术先进、全球最大的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基础电信企业光缆线路长度达到996.2万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1.88亿个,国际通信业务出口总带宽达到1.6Tbps,拥有7条登陆海缆、20条陆缆。3G网络建设全面展开,累计建成基站62万个。专用通信网络技术水平稳步提升,保障了重点行业的生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突出

  1.持续促进经济增长。基础电信企业业务收入年均增长9.2%,累计投资1.44万亿元,有效带动了设备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的服务作用明显。通信业直接就业人员超过200万人,并带动上下游产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其中,3G网络建设直接投资2672亿元,带动GDP增长4145亿元,创造就业岗位212万个。

  2.新兴网络经济蓬勃发展。基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应用创新不断出现,网络承载的新型服务业态规模发展,互联网服务和电子商务等成为“十一五”期间发展最快、影响最广的领域。2010年,互联网服务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元,形成了一批初具国际影响力的骨干企业,部分互联网企业的市值排名进入全球前列;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4万亿元,2007年至2010年间网络零售交易额增速是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的5.7倍。

  3.全面服务民生和社会发展。电信业务种类日益丰富,用户权益保护日趋完善,服务满意度稳中有升,资费综合价格水平累计下降41.9%。“村村通电话”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实现100%的行政村通电话,100%的乡镇通互联网,99%的乡镇和80%的行政村基本具备宽带接入能力以及94%的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信息基础设施不断普及延伸,有力推动了电子政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从68.5千克标准煤/万元降低到51.4千克标准煤/万元,累计降低24.9%。通过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在国民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促进全社会能源消耗大幅降低,通信业带给全社会的能源节约量是其自身能源消耗量的5倍以上。自2008年起积极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累计节约投资超过200亿元,节约土地超过4200亩,节约钢材超过78万吨。

  (三)技术业务创新全面展开

  1.网络技术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成全球最大IP软交换网,形成多路由冗余和多环网保护的高速、高可靠国家骨干传输网,接入网络光纤化稳步推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建成全球最大的IPv6示范网络。3G网络实现规模商用。

  2.互联网应用不断创新。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业务、新形态不断涌现,信息获取、商务交易、交流沟通、网络娱乐等互联网应用迅速扩展,微博客、团购等互联网新应用初具规模。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手机网民达到3.03亿人,手机即时通信、手机新闻和手机搜索使用率分别达到67.7%、59.9%和56.6%。

  3.TD-SCDMA产业化取得新进展。TD-SCDMA成功实现规模商用,用户规模达到2070万户,业务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TD-LTE 增强型技术成为4G国际候选标准。

  (四)行业监管体系逐步完善

  1.全业务竞争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电信企业完成新一轮重组,重组后的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获得3G牌照,初步形成了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全业务运营和两万余家增值电信企业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

  2.适应新形势的行业监管效果逐步显现。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完成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产业融合创新带来的挑战,进一步加大了网络与信息安全、互联互通、市场和服务、通信建设等方面的监管力度,探索并逐步完善行业监管体系。

  (五)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1.在抗击特大自然灾害和重大活动保障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4.14”玉树地震中确保了重要通信的畅通,为抢险和抗震救灾做出了突出贡献。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2009年国庆60周年、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残运会等重大活动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2.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管理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法规标准制订工作深入推进。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信息安全监管、网络安全防护、应急管理和行业自律等工作持续有效推进,网络环境和网络秩序明显改善,网络安全防护和应急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3.通信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良好。健全完善了通信业安全生产的监管政策措施和法规制度,强化了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制订和修订工作,安全生产保障设施和教育培训投入不断加大。

  在我国通信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问题和矛盾也不断凸显。一是通信业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的作用需进一步增强,服务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能力有待提升。二是通信业发展结构性矛盾较突出,行业战略转型有待深化。三是通信服务的城乡差距明显,信息基础设施竞争力有待增强。四是引导新兴网络经济发展的管理政策缺位,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亟待改善。五是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日益深化,网络与信息安全和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尚需完善。六是通信监管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强化,监管技术手段和装备水平有待提高。

  二、“十二五”通信业面临的新形势

  (一)信息产业成为新时期全球战略制高点,要求通信业加快构建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世界发展格局正面临深刻变革,各国深刻认识到重大经济危机可能伴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调整,高度重视信息通信技术孕育的重大突破。部分国家和地区纷纷颁布宽带发展战略或计划,通过政府战略指引、政策激励甚至直接资金投入等超常规举措,不断加强国家部署,以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契机,带动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抢占新时期经济、科技制高点。“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亟需国家战略重点支持,加快构建光纤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等关键基础设施,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创造能力提高提供崭新的平台,推动经济发展形态和人民生活方式革命性改变,提升国家长期综合竞争力。

  (二)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求通信业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通信业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载体。“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及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要求通信业全面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通信业要加快信息通信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集成应用,推动精益生产、精准管理、绿色制造和节能减排;促进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服务业深度结合,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壮大数字内容产业;加快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新网络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领域的集成应用,创造培育新业态。

  (三)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要求通信业加快融合创新步伐

  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孕育着集成性、综合性、群体性突破,加速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成为全社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十二五”期间,我国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随着数字化、宽带化、移动化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与创新,通信业发展面临重构、开放、竞争、协作的新环境。通信业要着力突破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加强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加快应用模式、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融合业务,开拓新兴服务消费领域;加速产业链垂直整合和行业资源重组,促进形成产业间融合发展和互动发展新格局。

  (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通信业深化信息通信普遍服务

  我国已进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深化信息通信普遍服务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我国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将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信业要提高社会公益机构的网络覆盖水平,加快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应用,助力构建综合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提升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要加快改善农村地区的通信服务能力和水平,重点完善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覆盖以及信息化应用的推广工作,深度开发和应用各类涉农信息资源,不断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

  (五)信息网络成为国家安全的新疆界,要求通信业强化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责任

  全球信息化持续发展,网络空间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新领域,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影响到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稳定和军事安全。一方面,信息网络的基础性、全局性地位更加显著,网络安全威胁,特别是网络攻击、病毒传播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安全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改进和创新社会管理对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二五”时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通信业要加强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保障水平,增强网络安全防护和抗风险能力,维护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提升国家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提高应急通信的管理和保障水平,服务社会和服务民生,维护社会稳定。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以加快通信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坚持把构建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坚持把技术业务融合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坚持把深化普及应用作为转型升级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网络服务能力提升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深化电信改革作为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坚持把提升通信业本质安全水平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实现通信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为信息社会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宽带中国”战略是统领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国家战略。一是统筹信息网络发展布局和演进升级,建成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二是深化信息通信技术和服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应用推广和融合创新,提升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三是加快宽带网络和信息服务普及延伸和普惠民生,推进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部署。要统筹光纤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的研发、试商用和规模推广,协调和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加快推进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和合理配置。

  坚持创新引领。要加快技术、业务、机制和模式创新,努力攻克网络和应用的核心关键技术,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促进技术、应用和产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坚持服务民生。要以人为本,切实贯彻便民、惠民、富民的根本宗旨,提升网络覆盖能力和服务水平,丰富信息服务应用,夯实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网络基础,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延伸,推动信息通信服务均等化。

  坚持安全可靠。要积极采用安全可靠的技术和产品建设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关键资源、基础网络核心系统的掌控能力和防御能力,切实维护网络与信息安全。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通过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初步建成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初步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宽带进乡入村,信息服务普惠全民”,新兴信息服务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通信业在全面提升国家信息化水平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更加突出。

  1.行业规模发展壮大。到2015年,电信业务收入超过1.5万亿元,其中基础电信企业业务收入超过1.1万亿元。建立创新型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互联网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累计投资规模超过2万亿元,带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进一步发展,实现智能终端产业全面升级。

  2.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光纤接入网络覆盖商务楼宇及新建小区,城市新建住宅光纤入户率达到60%以上,城市和农村互联网接入带宽能力基本达到20Mbps和4Mbps以上,部分发达城市接入带宽能力达到100Mbps,用户实际使用带宽水平显著提升。3G网络基本覆盖城乡,实现无线宽带数据业务热点区域连续覆盖,LTE商用。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干线传输网络基本建成。下一代互联网全面商用部署,骨干网和国内访问流量排名前1000位的商业网站系统支持IPv6。国际业务出口总带宽达到8Tbps,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在信息通信国际标准制订方面的影响力明显增强。

  3.新兴业态迅速崛起。互联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全面深化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业务体系创新取得突破。云计算服务商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实现云计算中心、绿色数据中心、CDN等新型应用平台统筹布局。物联网在重点领域全面开展先导性示范应用。三网融合在网络建设、业务应用、产业发展、行业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

  4.信息服务普惠民生。电话用户总数超过14亿户,电话普及率超过100部/百人,其中移动电话超过12亿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85部/百人;互联网网民超过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7%。(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超过2.5亿户[①],光纤入户用户超过4000万户;3G用户超过4.5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比例超过36%;已通电的20户以上自然村基本通电话,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5%,为医疗、教育等公益机构提供宽带网络接入条件。

  5.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电信服务质量整体水平有效提高,进一步实现服务规范化、种类多样化、消费透明化,电信资费水平稳步下降,电信用户满意度逐步提高。基本建立涵盖各类电信业务的、相对完善的电信服务质量保障体系。

  6.节能减排扎实推进。节能降耗、绿色环保新技术全面应用,2015年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比2010年下降10%,新建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的PUE值达到1.5以下。信息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对全社会节能减排的贡献进一步加大。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在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减少重复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7.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制度和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健全。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础网络和关键应用基本实现安全可靠,安全防护和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通信网络环境更加安全可信、健康有序。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和公众通信网络抗毁能力大幅度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8.发展环境日趋优化。通信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完善,监管政策和程序更加公开透明。电信市场进一步开放,上下游产业链和谐发展。

  四、发展重点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为构建信息社会、建设工业强国、统筹推进城镇化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阶段。通信业要牢牢把握信息通信技术开发应用带动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推动产业升级和迈向信息社会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推动通信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