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会不会收费?
从2月底开始,一则关于电信运营商要向微信收费的传闻引发行业震荡。有消息称,工信部已经在短短半个月内,两次召集三大电信运营商、相关OTT企业(OverTheTop,互联网企业利用运营商的宽带网络发展自己的业务,如谷歌、腾讯),针对微信业务对运营商网络资源的占用问题展开讨论。
发起这场讨论的运营商认为,微信占用中国移动60%的信令资源,但仅带来10%的流量,而运营商只对流量收费,没有向信令收费。
在网络中传输着各种信号,其中一部分是我们需要的(例如打电话的语音、上网的数据包等),而另外一部分是我们不需要的,它用来专门控制电路的,这一类型的信号就称之为信令。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在微信的问题上,目前反应和动作最大的是中国移动。中国移动不仅希望向微信收取信令费用,更希望政府将微信纳入“基础电信服务”,并授予电信运营商单方面阻断或收费的权力,以增强对微信等OTT业务的可控性。
针对收费传言,在日前的IT领袖峰会上,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和腾讯董事长马化腾口径一致,他们认为,运营商和腾讯的关系绝对不是“水火关系”,而是“鱼水之情”。不过,常小兵再一次公开强调,收费不收费将基于基本经济规律,“违背经济规律的商业模式,都是难以长远的”。
在同一天,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目前工信部正在协调运营商微信收费一事,主管部门会考虑运营商的合理要求,但严禁运营商利用垄断地位遏制微信等增值服务。苗圩称,运营商对OTT业务的收费将是“合理的”。
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收费风波很有可能将是以“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付费”来收尾,运营商对微信的收费,或将成为OTT厂商全面向运营商缴纳网络资源费用的开端。这亦将影响全国近8亿移动用户的产品体验,趋好或趋坏尚无法估计。
暗限微信
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认为,在中移动面临的与传统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两种类型竞争中,来自后者的“替代性”竞争“更严峻、更可怕”。
中移动前任董事长王建宙曾向《财经》记者表示过,微信刚推出时,中移动就召开过多次紧急会议。限制微信或向其收费,或将只是运营商应对微信竞争的第一个本能反应。
对运营商来说,微信何以到了可怕的地步?
在微信业务方兴未艾之时,考虑到它带来的巨大流量,中国移动曾一度用最佳的网络资源来保证微信用户的业务体验,即使遭遇OTT业务带来的网络压力,一般也是采用扩容等技术手段来解决。
一位华为工程师告诉《财经》记者,运营商以前遇到类似问题,一般由其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但是随着微信等业务用户数的迅速膨胀,单纯的技术扩容已经无法满足微信等OTT业务发展的需要,运营商网络维护成本也日益沉重。
与此同时,微信为运营商带来高流量却无法变现的问题亦愈益突出,这使得电信运营商陷入越来越危险的“增量不增收”的恶性循环。
以中国移动为例,在其2012年的营收结构中,话音收入占比仍然高达88%,无线上网业务流量比上年增长187.6%,收入比上年增长53.6%,移动流量的增长速度,显然要远远高于收入的增长速度。
根据电信专家韦乐平的测算,电信运营业在整个信息通信产业链中成为利润率增长最低的环节,仅为9%,而CP/SP等内容商的利润增长则超过14%。
以腾讯、苹果、谷歌为代表的轻型运营商主导了较高利润的上层业务和应用,并用较小的成本,获取较大利润。而电信运营商被管道化、边缘化、低值化的趋势,愈益明显。
2012年,在总营收不及运营商的前提下,腾讯123亿元的净利润规模,远远将中国联通的71亿元净利润甩在身后,和中国电信的149亿元净利润亦差距甚小。
令运营商管理层更加焦急的是,在运营商内部,微信带来的业务冲击,并未引起管理决策层之外的员工和省市级公司业务主管的重视。“我们更加关心的是完成季度、半年、全年的KPI考核,赚钱才是第一要务。”某省级联通中层管理人员向《财经》记者坦言,甚至连省公司老总,也不是太清楚微信究竟带来多大的威胁。
体量过大、体系过于庞杂、反应过慢,这些大企业的管理通病,或将拖累运营商在竞争中失去时机。此时,若能借助政策之手,将微信纳入政府及运营商自身监管视野之中,对于运营商而言,恐怕是最快速的解决之道。
运营商的多方游说已经开始。
一位知情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移动甚至用微信或将威胁国家信息网络安全为理由游说政府。该人士称,微信威胁到国家信息安全的原因是,由于微信能够提供点到点和点到多点的语音服务、消息推动、多媒体内容推送,而这些内容采用的是腾讯私有的通信协议,并不具有开放性和公开性,用户之间的通信行为存在巨大的监管盲点。
同时,由于腾讯是一个在国外市场公开上市的公众公司,如果有国外资本力量控制了这一能向3亿用户提供基础通信服务的产品,将会严重影响我国通信安全。
基于这一论据,中国移动希望将微信定性为“基础电信服务业”,按照电信服务进行管制,授权运营商对微信业务进行网络管理。一旦这一诉求得以实现,微信的性质将发生本质性改变,其运营主体腾讯公司也将成为事实上的“虚拟运营商”。更为重要的是,电信运营商可以将腾讯微信纳入间接掌控之下。
例如,运营商可以随时以信息安全为由,阻断微信服务,影响微信用户体验。此外,微信业务的网络出口将直接受制于运营商,“时不时卡一下,让微信的用户体验满意度下降,这些都是很有可能的。”上述人士表示。
除了试图借助政府力量之外,运营商还在暗自尝试,对每一款手机应用做流量监管,并根据其消耗资源的多少做相应定价。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不仅可以对微信等高消耗资源业务形成有效的收费模式,更能直接带动各级下属公司的经营动力。
如果能够借助政策之手,将微信纳入政府及运营商自身监管视野之中,对于运营商而言,恐怕是最佳战果。但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运营商以上做法均非市场化手段,已落后于当下的移动市场环境。
以IM还击或成“花架子”
对运营商来说,更正面的竞争手段是以IM还击IM。
近日,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不约而同传出了即将重构现有移动IM产品(即时通讯软件)的消息。前者即将重构飞信业务,以其为主要平台应对微信竞争,而后者则将在现有“翼聊”的基础上推出功能更为强大的“翼信”业务。运营商试图将两者打造成一个融合通信的平台,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
三大运营商目前均在移动IM领域有所布局,移动在2007年就推出飞信,电信和联通在2011年才推出“翼聊”和“沃友”。
飞信是目前中国移动用户规模最大的互联网业务。有中国移动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中国移动的很多技术、网络、业务部门,都将参与到本次对飞信的重构计划中。中国移动甚至可能新建专门的音视频中心来与外围网络对接,以有针对性地支持飞信的基础通信服务能力。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电信正在秘密升级的“翼聊”,最大的卖点在于其可以实现固话留言。从目前流出的信息来看,翼信产品形态还比较单薄,只能算是电信在移动IM领域的提前布局。
飞信与翼信的核心卖点是:不仅具备目前微信所具备的视频、文字、多人群聊功能,还将推出VOIP语音对讲功能(VoiceoverInternetProtocol,是一种以IP电话为主,并推出相应的增值业务的技术)、免费短信,跨平台、终端等功能,例如在飞信的新功能列表中,智能电视也将成为微信的支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