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盟纺织业与中国纺织业形成了合作与竞争的局面。在竞争方面,东盟的纺织服装业依靠劳动力价格低廉,关税较低等优势,使得纺织品价格偏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占世界市场比重越来越大。在合作方面,东盟服装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原料,但东盟纺织业基础比较薄弱,需要大量从中国进口,成为中国织物的出口市场。同时东盟也承接了从中国转移出去的一部分产能,凭借低廉的价格优势,东盟纱线产品对中国的出口量正逐年增加。
目前东盟的纺织业主要集中在越南、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总量很小,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加上各国的经济、政治情况差异很大,各国纺织业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作为一个自由贸易区,东盟的纺织业急需整合。
从2010年1月1日起,中国和东盟6个老成员即文莱、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之间,有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中国对东盟平均关税从9.8%降到0.1%;东盟6个老成员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从12.8%降低到0.6%。东盟4个新成员,即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将在2015年实现90%零关税的目标。这将给中国的纺织业带来很大的机遇。
东盟棉纺织业规模不大
根据国际纺联2008年的统计数据,东盟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六国的环锭纺约为1481.8万锭,转杯纺24.4万头,无梭织机13.7万台,有梭织机28.2万台。就棉纺织产业规模看,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占前三位,其中印尼一国约占六国产业规模的一半。
在纤维使用量方面,国际纺联2008年对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进行了统计,2008年五国共消耗纤维261.65万吨,其中棉142.57万吨。与产业规模相对应的消耗纤维量的前三位还是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其中印尼的纺织业占五国总量的50%以上。
东盟与中国棉纺织贸易量加大
由于近几年东盟纺织工业的逐步发展,东盟地区与中国之间的纺织品贸易量也逐渐的增大,即使在2008年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下,双方的贸易量也有增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东盟服装产业的发展,中国出口到东盟的棉纱线与棉织物量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在棉纱线方面由2008年的6.63万吨上升到2009年12.07万吨,上升了80%以上,中国对东盟市场的出口占总出口量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与之相反,东盟出口到中国的织物量逐年在减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