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愈简 心愈近 以车为媒 打造中国环保国际新形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城市成了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户”。更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2000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人口的大量涌入,给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垃圾。然而,垃圾危机只是城市化进程中碰到的一个“病”,城市化进程的“病”还远不止这些。面对石化燃料的日渐稀少和温室效应加剧的双重压力,未来城市该如何发展?
低碳已经势在必行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今年3月,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可见,低碳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刀耕火种是天然的“零碳”模式,但不是城市发展所追求的模式。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低碳城市呢?
国际社会认为,评价低碳城市必须有公认的标准,需要有透明、可量化、可实施的指标。比如: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福祉为代价,应全面考核能源、水资源、固体废弃物、人居环境等等。
从目前社会发展情况来看,用两个轮子的自行车来打败四个轮子小汽车,实现起来有点难。因为,低碳对于生活来说是一个很敏感的词汇,谁会愿意突然就改变自己已有的、惯性的生活方式呢?尤其是在没有面临真正的压力面前。然而,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低碳已经势在必行!
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构建节约型社会和绿色环保等理念深入人心,让自行车回归的呼声与吁求也日益高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推进节能减排。如今,人们可以在马路上看到一群群“骑行者”,他们或清晨、傍晚骑行健身,或在上下班时骑车穿行,成为城市崇尚“低碳”生活的风景。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