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了白胡椒提取物的胡椒小麦精酿啤酒以其独特的“酒香+麻香”吸引众多年轻消费者;甲鱼的食用方式从“生鲜”向“即食、即烹”升级……一条贯穿种植、加工、科研、销售的全产业链,正将田间地头与舌尖消费紧密相连,成为破解现代农业发展瓶颈的关键。
加工转化,延伸产业链的“长度”
清晨7点,山东泉润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蒸汽氤氲。自动化生产线上,一只只饱满的鸭掌经过智能化去骨设备,可食用部分完整分离,自动裹满调味料后,通过真空滚揉工艺腌渍入味。
“我们与本地多家规模化屠宰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每年集中采购鸭爪、鸡爪、鸭脖、鸭胗等新鲜原料,制成的袋装休闲食品在市场上很畅销。”该公司总经理林青雨介绍,去年公司年加工消耗各类畜禽产品超过5000吨,工业总产值超1.4亿元。“为持续适应消费者口味升级,公司深度融合传统工艺与秘制配方,依托现代食品科技,组建专业研发团队,每年推出2款以上全新产品,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食品生产工艺体系。”林青雨说。
从“原字号”到制成品,离不开农产品加工端持续运转。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龙昌农产品加工园区内的生产线上,红彤彤的辣椒经过清洗、烘干、分选,变成色泽鲜艳的干辣椒;金黄色的刺梨经过压榨、发酵、灌装,变身为刺梨原浆和饮料。近年来,福泉市积极探索农产品“应加工、尽加工”“宜精深、全精深”的有效路径,持续推动产业深度融合。
贵州香辣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辣椒生产、育苗、收购、烘干、销售为一体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在辣椒烘干车间,6条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网带式传送带上的鲜椒缓缓前行,在恒定温度里完成脱水收缩。“我们6条烘干线每天消耗120吨鲜椒,产出干椒30吨左右。”公司董事长李德介绍道,通过引进智能化烘干生产线,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品质也更加稳定,“今年预计将突破750吨干椒产量。”烘干后的辣椒分级包装,将直供四川、重庆、武汉等地的食品加工厂。福泉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科长刘松介绍,目前龙昌农产品加工园区已入驻农产品加工企业11家,“主要围绕生猪屠宰分割、饲料加工、团餐配送以及辣椒烘干、茶油加工、刺梨加工等农产品加工,去年农产品加工产值约4.9亿元。
粮变粉、肉变肠、果变汁……各类加工食品不断丰富居民餐桌,点缀美好生活。据测算,截至2023年底,我国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3%,比2019年提高4.5个百分点。
科技赋能,拓宽产业发展的”广度“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生产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创新团队首席王凤忠说,农产品深加工让食用更便捷,一定程度上匹配了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需要。
在2024年海南”冬交会“上,胡椒小麦精酿啤酒、胡椒芝麻薄饼等创新产品引起了不少观展者的兴趣。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研制的”胡椒香礼“系列新品尤其引人注目,这些产品打破了消费者对胡椒只能作为调味料的固有认知。作为海南胡椒产业链的链主企业,海南农垦热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改变传统干胡椒产品形态,研发出爽口腌制鲜脆胡椒,能让消费者吃出爆珠的感觉,当年就卖出了35万瓶。该集团提出”推农向食“产品创新逻辑,把胡椒当作食品,消耗量从以月度量向以天度量转变。如今,该集团不仅生产胡椒粉、胡椒饼干、胡椒根、腌渍鲜胡椒等产品,还计划投入6000万元改造升级设施设备,生产冻干青胡椒,提取胡椒碱等高附加值产品,将胡椒加工产能从每年4000至6000吨提高到3万吨。
王凤忠介绍,针对加工工艺、保鲜等关键环节,近年来,科研人员持续研发创新,推进了现代农业全链条升级。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素有”中国甲鱼之乡“的美誉。近年来,该县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大力发展甲鱼产业。在加工环节,怀远已建成安徽省领先的甲鱼初加工基地,包括先进的甲鱼生产线和保鲜冷库,可实现自动化宰杀、分割、包装,每小时可处理2000余只甲鱼,年生产生鲜甲鱼生胚1500吨以上,产值可达1亿元。
“甲鱼的产业链越长,附加值就越大。我们不断探索从粗加工向深加工拓展,推出卤甲鱼、甲鱼汤、小炒甲鱼、烧烤甲鱼等预制菜产品。”怀远甲鱼协会副会长、黄淮甲鱼良种繁育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建玉介绍,今年年初,年产1000吨甲鱼预制菜的安徽省徽小团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投入使用,推出卤制、七分熟化、丹皮烧等甲鱼产品,实现产品从“生鲜”向“即食、即烹”升级,预计年产值将达2亿元,“目前,公司正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甲鱼血冻干粉、甲鱼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甲鱼产业从'食品'向'大健康'领域拓展,由深加工向精细加工转变,带动更多的养殖户增收致富。”李建玉说。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农产品攀上高端价值链的背后是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的一场“双向奔赴”。产业创新好比是“螺丝”,科技创新如同“螺帽”,一旦拧紧,便能联动整条产业链,释放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