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开设定制技能培训班,实现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
大学生“回炉”再造,职教“逆流”成新潮
今年开学季,有不少高校毕业生重返校园,却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反向”到技校去“镀金”。近年来,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快速发展,就业前景广阔。与此同时,不少普通本科生出于就业、兴趣或职业转型的需要,选择到职业院校“回炉”深造,一些职业院校的部分专业也主动适应趋势,招收本科毕业生,并逐渐成为常态。业内人士认为,越来越多学生选择职业教育,说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融通的理念正一步步成为现实,通过双向流通,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职业教育的含金量也在不断提升。
“改善型”学习点亮职业新途
秋季开学季,多地技工院校涌现别样风景:青岛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招生火爆,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迎来30多名手握大专、本科文凭的“回炉”新生。这并非偶然,山东、浙江、广东等地,在政策鼓励下,大学生“回炉”上技校正从个别现象演变为一股潮流。现象背后,是年轻人脱下“长衫”,对职业规划的清醒认知,也透着与时俱进的“改善型”学习远见。
杨萌2023年从攀枝花学院法学专业毕业,校招进入上海市一家银行从事客服相关工作。“客服工作压力很大,觉得如果自己会一门技术就好了。”杨萌说道。工作一年后,杨萌从银行辞职,进入当地一家技校学习法式烘焙专业,“选择'回炉'更多意味着'换一种生活'。”
选择“回炉”重造的还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今年7月起,一场名为“就业培训直通车”的创新实验在江苏南京进行--鼓励未就业毕业生走进技工院校“回炉”再造,并承诺“包就业”。
在江苏未迟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本科学习食品专业的骆建升凭借对计算机和AI应用的浓厚兴趣,报名参加了在南京技师学院举行的出海跨境电商培训。“培训的内容都是我感兴趣的,上手特别快。”如今,骆建升已是一名跨境电商搜索引擎营销专员,能独立运用ChatGPT等工具为客户设计搜索关键词和宣传文案,并获得了客户认可。
今年8月,“就业培训直通车”新一期培训在南京烹饪学校开班,18名毕业生培训合格后将全部入职BCO豆库南京餐饮各大连锁店。“我们因为喜欢美食走到一起,目前已经学了35道西餐,大家都对西餐主厨的工作充满期待。”江苏经贸技师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吴纪龙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关涉千家万户,技工院校每一个专业背后都有三个以上的校企合作单位,这些用人单位在招一线工人的同时,经常有很多大学生岗位需求。大学生文化底子好,接受能力强,只要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辅以适当的技能培训,很容易找到工作。”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朱清怡介绍道。
近年来,各地与大学毕业生“回炉”相关的政策文件也在相继出台。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20部门联合发文,支持技工院校面向未就业大学生开设全日制预备技师(技师)班,纳入技工院校年度招生计划;支持职业院校面向大学生群体定制技能培训班,引导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等假期时间开展技能培训。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提出,面向本科或研究生毕业生提供一年制技师培养。
“从订单班到深度联姻当地知名企业,从组建职教集团、产教联合体到共建国家级实训基地与产业学院,越来越多的职业本科院校以完善的产教融合模式,实现专业与产业的高度契合、人才与岗位的精准匹配、科研与市场的深度融合,职业教育的含金量和吸引力在不断提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敬杰表示。
用技能为学历增值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1位,是10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截至目前,我国职业本科院校已达87所,仅今年教育部就批准同意设置36所职业本科学校,占目前职业本科总数的四成多。根据《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首批职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落实率达87.07%,毕业生90%以上服务于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
王敬杰说,过去职业教育常被视为“次等选择”,如今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学历文凭受到更高认可,其高质量的技能培训、紧密的产业对接和良好的就业前景,使得其本身开始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职业教育也正从'无奈之选'变为'理性之选'。”
今年秋季,王佳航来到青岛市技师学院报到,正式开启新的学习生活。6月,他刚从青岛一所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求职季也收到了相关公司的录用通知,但不太满意,还是希望找到更有发展前景的职业方向。”王佳航坦言,大学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为自己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在实践技能方面还存在不足,“想静下心来学一门实实在在的手艺,增强就业竞争力”。迷茫犹豫之际,王佳航了解到了青岛市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的招生信息,便着手与招生办老师交流。最终,“学制两年”“对口就业”等关键词吸引他踏进了青岛市技师学院的大门。
在青岛市技师学院24-2机电一体化技师2班班主任袁强看来,理论基础扎实、学习速度快,是大学生技师班学子的普遍特点。同时,他们主动学习意愿强烈,目标明确--掌握技术、顺利就业。“但从大学到技工院校,学生们也面临从'动脑'到'动手'的转变。”袁强表示,大学生技师班重视学生亲自上手实操实践,课程设备多、项目多,“本升专”学生需要时间慢慢适应、掌握。刚入学不久的王佳航目前正在学习电力基础理论知识,“很期待日后的实操课,能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王佳航说。
青岛市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采用两年学制、工学一体融合培养模式,学校根据学生的学科背景分层次、按项目培养,将课程设计成相对独立的学习任务,成立项目小组开展培训。同时,将企业生产一线使用的设备引入学校,并1:1“复刻”设置学习工作站,与企业共建40余个校内外大学生技师班实训基地,实现“所学即所用”。“我们将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与学校的专业技能教育优势相结合,培养出的人才进入产业一线后成长为'紫领'人才的可能性更大。”青岛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张秋生说。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专升本”规模较大且制度相对成熟,“本升专”更多的是学校个体行为或试点项目,缺乏系统性的制度设计。
湖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教授唐智彬认为,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与教学、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间的融合,可以鼓励普通院校和职业院校共同开发课程,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与融通,允许普通大学的学生到职业院校选修实践课程并获得学分,反之亦然。“总之,要培育既具理论素养又具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帮助学生找到更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让学生拥有更大选择空间。”唐智彬说。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