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银行净利润增速“五连降”债转股或难大规模开展


作者:朱丽娜    时间:2016-05-10





  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


  “受到净息差不断收窄以及拨备计提力度加大的影响,内地银行的净利润增速不断下滑。由于内地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去年央行五次降息,净息差的影响相对滞后,今年可能会集中体现出来。”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部银行及净资本市场主管合伙人梁成杰在5月9日的记者会上指出。


  根据安永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16家A股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66%,增速同比下降0.59个百分点。自2011年以来,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已连续五年下降,去年26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为1.33万亿元,同比增长2.56%,增速却下降了5.47个百分点。


  同时,从不同类型的银行来看,工农中建交这5家大型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去年仅微增0.69%,增速同比锐减5.83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去年股份制银行和城/农商行的净利润增速分别为5.18%、17.48%,同比下降5.53个百分点及1.34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率连续三年增加


  随着宏观经济增长降温,银行业坏账风险不断显现。


  “目前从不良贷款的构成来看,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以及批发零售行业,这些行业受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但出口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的负面影响。从地区而言,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东部沿海地区。”梁成杰表示。


  安永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16家A股上市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继续攀升至1.69%。梁成杰指出,自2012年初以来,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连续四年上升,而不良贷款率亦连续三年增加。


  “我们注意到关注类以及逾期贷款均维持上升趋势,近期来看,不良贷款的压力仍然较大。”他坦言。


  去年年末,上市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攀升至3.39%,比2014年年末上升0.6个百分比。评级机构穆迪在4月18日发布的报告指出,作为前瞻性指标的关注类贷款显示未来12-18个月中资银行的资产质量持续承压。


  截至去年年底,穆迪受评的10家上市银行的关注类贷款借款人偿还能力较低的贷款上升了56个基点,达到3.47%。该比率在2015年上半年和2015年下半年分别上升了36个基点和20个基点。


  相比贷款五级分类,贷款的逾期情况更能直接体现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截至去年年末,上市银行的逾期贷款占比由2013年的1.33%升至2.63%,其中,大型商业银行上升0.67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及成城/农商行则分别上升0.57个百分点、0.38个百分点。


  债转股亟需放宽资本要求


  为了应对不良资产快速增长但传统处置模式相对单一的困境,上市银行正在积极探债转股等新模式。


  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部区域主管陈凯表示,如果债转股不配合推出宽松政策,只是让银行被动持有工商企业股份,将对银行的资本产生较大压力,因此会对商业银行参与产生一定限制。


  根据现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条例,银行被动持有的股份的风险加权资产在两年内为4倍,而2年后内银风险加权资产将因债转股而飙升至12.5倍。


  据媒体报道,内地银行业首批“债转股”规模为1万亿元,预计在三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化解约1万亿元规模的银行潜在不良资产。


  评级机构惠誉在4月19日的报告中指出,1万亿元的债转股占中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和关注类贷款的24%,占整个银行体系国内贷款的比例为1%,因此对整个银行体系的影响有限。同时,该报告表示,股权投资较银行贷款的风险更高,大规模的债转股或会削弱银行的资本状况。


  此外,在市场的殷切期盼中,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披指引近日正式出台。“商业银行不能再依赖清盘、注销、转让等传统方法处理不良资产,不良资产证券化是符合效率和成本效益的可行方法,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障碍,比如产品的估值、定价和机构投资者的风险胃纳水平等。”普华永道香港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合伙人谭文杰指出。


  5月9日,中国银行03988.HK表示,该行正积极筹备参与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的相关工作。根据港交所的公告显示,中行去年的不良贷款额为971亿元,同比增加37.93%。


  此外,受到不良贷款持续“双升”的影响,截至去年年底上市银行的平均拨备覆盖率同比下降21.81个百分点至235.46%。


  对于中银监或将内银拨备覆盖率监管红线下调至150%以下的传言,梁成杰表示,拨备覆盖率属贷款质素转差下保证资产质素的逆周期指标,太高或影响盈利,并指出政府未来或对内银的不同放贷予以不同的拨备覆盖率标准。(朱丽娜)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