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底盘分会对外发布《2025年智能底盘发展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共识》提出,智能电动底盘是承载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载体,汽车产业正从"技术突破"迈向"平台定义与生态协同"新阶段。
具体看,《共识》提出,电动化率先引发底盘的技术变革,驱动系统由传统的机械结构迈向电驱化,电机本身已成为底盘新的核心执行器;而智能化正持续引发更深层次的操控革命,使智能底盘从单一的机械系统往"机-电-智"复杂系统方向演进。智能电动底盘作为高阶自动驾驶的基石,是打通"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的关键,并凭借电机等高动态响应单元,最终决定智能汽车动态性能的上限。
智能底盘产业正跨越"技术突破"的阶段。部分核心技术已完成前期验证,进入规模化量产上车周期;行业焦点从"实现功能"转向"定义体验",亟需建立统一的性能评价与安全标准以支撑商业化放量;整个产业生态也从链式供应,转为跨域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
全线控执行器进入产业化攻坚阶段。在线控制动领域,EHB(电子液压制动)One-Box方案已成为当前新车规模化装车的主力,而全线控的EMB(电子机械制动)技术预计在2026年将迎来量产元年。在线控转向领域,在EPS(电动助力转向)全面普及的基础上,支持L2级自动驾驶的SBW(线控转向)系统进入量产上车阶段,为舱驾融合和自动驾驶提供关键硬件基础。主动悬架方面,高电压的电动悬架初步实现量产应用,正从"舒适件"向"舒适+安全件"转变。驱动方面,分布式驱动系统成为深化底盘电动化的关键。
智能底盘标准研制速度亟需加快。智能底盘技术创新的速度远超于标准研制速度,亟需改变原有标准制定模式,充分发挥已取得的优势和经验。此外,冗余安全是L3+自动驾驶行业不可回避的技术底线。行业亟待突破当前"单部件冗余"的局限,共同制定面向失效运行的跨系统安全标准。这要求从整车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制动-转向-驱动"的互备机制,同时为高阶自动驾驶建立一套全新的覆盖系统级冗余的底盘功能安全标准已刻不容缓。
智能底盘正从纯执行系统向"感知-决策-控制"一体化系统演进。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深度赋能,底盘系统逐步实现对驾驶意图与道路场景的超前预判与平滑控制,标志着其向"具身智能"的实质性迈进。行业需进一步强化AI与底盘的深度融合,加强跨界协同,共同抢占下一代智能底盘的技术制高点。在此背景下,测试评价体系亟需从传统的"功能性能验证"向"系统级安全与体验边界探索"重构。
AI技术将系统性重构智能底盘设计、研发与制造的全链条体系。在设计端,生成式AI将赋能整车架构与底盘系统的设计,实现快速迭代并显著提升正向设计效率;在研发端,先进AI算法将打破传统研发流程局限,实现自演进并大幅缩短研发验证周期;在制造阶段,AI驱动的智能产线将实现关键部件的高精度装配与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构建贯穿"设计-研发-制造"全流程的AI赋能体系,将成为提升智能底盘综合性能、可靠性与产业化效率的核心路径。(记者 叶伟)
转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