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立激励机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17-08-15





  现状  缺乏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推进模式
 
  近年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一些立法对部分企业社会责任作了原则性规定。但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备性和有效性的视角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对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对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社会责任法制意识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管理者片面理解企业社会责任,将其等同于“形象工程”,使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无法有效推进。
 
  其次,缺乏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推进模式。与欧美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无论在技术还是法治管理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国内尚缺乏统一权威的国家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统一立法及其配套评价准则,其社会责任法制发展难以适应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现实需要。
 
  再次,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过于原则。例如,“三公”原则旨在保护股东及投资者的利益与安全,但由于立法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在监督、具体落实等方面往往落空,不利于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容易产生社会不公。同时,中国公司法还缺乏保护小股东权益的规范。
 
  最后,现行立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仍存在许多盲区。例如,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缺乏具体规定;企业合理利用资源及环境保护的立法还远远不够,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无法可依现象较为突出。
 
  建议  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立激励机制
 
  第一,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轨道,建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制推进模式。制定既适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企业社会责任专项法律法规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纳入法制轨道,依法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基于“法治规范型和政府推动型”基础上的“压力激励型”新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制,建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推进模式。
 
  第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法条设计。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是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的统一,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是采取强制性规范还是授权性规范一直存有争议。道德并非不能规定于法律中,关键是怎样设计其法律形式。法律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宜采取强制性规范的形式规定,而道德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则应采取授权性规范的形式规定。
 
  第三,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立法与现行立法的协调一致。在立法中要处理协调好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员工、消费者、环境资源保护、社会公益捐助等方面的关系。
 
  第四,以社会利益为本位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从规范企业外部行为的角度看,应加强现行经济法体系中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法律规范的协调,将分散于诸多法律法规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规定统一纳入社会利益本位理念之下。将《公司法》第5条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精神具体化,赋予其可操作性,并通过一系列具体制度设计使企业社会责任规定的内容得以贯彻落实。
 
  第五,加快《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进法》的立法步伐。建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进法》纳入立法规划,制定国家层面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专门法律,改变企业社会责任立法过于分散的状况。通过企业社会责任专项立法为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对现行立法的重要补充,也是现行立法中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直销企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近年来,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世界企业经营管理界出现的一个全新趋势,并且成为国内外公司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03-21
  • 保障食品安全是食企社会责任的第一要务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积极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感的提案,该话题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带到两会上了。可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2017-03-21
  • 青海移动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近年来,青海移动积极深化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完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有效履行企业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重责任,紧紧围绕相关关键诉求,在社会责任实践中取得新成效、新突破。2016年荣获青海省首届“信用与社会责任”示范单位荣誉...
    2017-03-22
  • 邮储银行打造“邮爱公益平台”探索践行社会责任新机制

    3月20日,邮储银行在成立十周年之际对外宣布,其整合内外部资源打造的开放性公益平台——“邮爱公益平台”正式运行。
    2017-03-23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