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李守镇提供了两组数据:一是2017年春节期间,615万中国出境游客境外消费额达1000亿元,人均花费是其他国家游客的3.5倍,从奢侈品到电饭煲、马桶盖,无所不买。二是由于产业工人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我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相当于美国的7.4%。
而跻身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有约220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李守镇认为,千亿元购买力“肥水外流”的背后,是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尴尬所在。
“简单地说,1个美国人创造的财富,相当于我们13个人创造的财富,这也是我国工业制造‘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李守镇说。
莫把全要素生产率当作劳动生产率
全国两会期间,有不少代表委员对工匠精神、“中国制造”等话题提交议案或提案。针对这一话题,《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了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
白明认为,从数据对比的确能看出中美两国之间的差距,但从单纯的横向类比,容易让“中国制造”失去信心。中美两国人均创造的价值具有如此之大的差异,一方面有劳动力素质的差异,相对而言,美国职工受教育程度更高。另一方面是数据产生的错觉,误把全要素生产率当作劳动生产率去比较。
“对于美国而言,其工业产出较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其工业结构和资本有机构成更为优秀。美国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科学的管理,在工业技术、机械技术、材料工艺等方面有着长久的积累。美国工业起步较早,‘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为先进的工业制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白明说,很难把包括设备、技术、管理、研发等方面在内的投入剥离开来看待劳动生产率。中国在这方面缺乏跨期性投入及先人创造出的工业基础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谋局更强的大国工业
白明表示,“中国制造”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中国制造2025》恰恰是为了让中国制造业强大起来,从加入创新国家之列到走入创新国家前列,再到引领创新国家发展,会面临非常多的障碍,需要通盘考虑。
李克强总理曾经提到过国产圆珠笔笔尖和墨水依赖进口的问题,这是“中国制造”在精密加工和材料工艺中所欠缺的一部分,而实际中还有更多。白明说,“经济全球化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实现所有商品全部自产。对中国而言,重要的是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尽量地填精补缺。中国需找出与发达工业国家整体上、单项上的差距,分清楚哪些差距是当务之急需要弥补的,哪些差距是不能急于求成的。”
白明表示,“中国制造”需要夯实基础,这个基础并不是说目前消费者需要什么就制造什么,而是要抓住战略性生产装备,否则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很难形成强大的制造业。在这方面,要有轻重缓急,避免分散精力。
“整个上下游产业都是制造业的基础,上游的材料工业、矿业开采、钢铁冶炼等,下游的服务营销、消费者使用等都需配套结合。要让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形成产业体系。政府方面要给予多方面而不仅仅是单方面产业的支持,对整个工业体系建立起关键的支撑点,为整体撑出高度。”白明表示。
营造生长“工匠精神”的环境
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凡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达40%,德国达50%,而中国这一比例仅为5%,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
对于培养“大国工匠”,李守镇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切实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举措落实到位;二是构建高素质产业工人培养体系,引入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三是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让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时代主旋律。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贺田工业有限公司行政总监贺定一也认为,营造生长“工匠精神”的社会环境尤为重要。“培养工匠精神,就是呼唤我国企业专注于自己的领域,精益求精地提高产品质量,而不是重复‘短、平、快’的生产模式。各行各业都把产品和服务推向极致,就是我国产业升级的最好路径。”
“工匠精神只是一种比喻,各行各业的人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白明说,新的工匠精神,不仅仅拘泥于传统的老工匠、手艺人的思路,而是让工人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知识水平,比如利用电脑辅助设计、远程操控,海尔集团的“人单合一”模式等,都是新工匠精神的体现,工匠需要与时俱进。
白明建议,应建立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的工匠。除了提高教育质量、投入外,应在全社会培养尊重工匠、尊重蓝领的氛围,让平等、尊重的精神融入到民族、社会的文化之中。应满足工人们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更高一级的“尊严、尊重”的精神需求,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培养更多的与工程师之间技术高度重合、差距越来越小的新型工匠。(本报记者孙允广)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