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在即将过去的2017年,专业厨电龙头企业方太厚积薄发,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大关,这在专业厨电企业中尚属首家。据资深家电专业人士张彦斌分析认为,方太首次销售进入到100亿,表明高端厨电市场有可为,行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厨房电器将进入新的增长周期。
水到渠成:跃上100亿万里是伟大追求的自然结果
厨房电器在业内早些年不被家电业所重视,一方面在于传统的大家电还有增长空间,家电领域的大品牌都把精力放在布局完整的大家电领域;另一方面在于一些人误认为厨房电器技术含量低,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方太在1996年进入厨电领域时,就认准厨房电器的未来前景。在中国,汽车、数码家电等许多行业的高端市场一般被外资洋品牌占据,中低端市场才留给本土品牌。厨电行业却全线抵制了洋品牌的侵袭,尤其是高端市场。实际上,作为厨电领头羊,方太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以高端厨电产品逐步打开市场的增长空间。比如说像方太的追着油烟“跑”的智能升降吸油烟机,突破了一般传统油烟机的技术,可以智能地根据做饭时油烟大小调节蝶翼环吸板与油烟的距离,做到不跑烟的吸油烟效果,深受消费者青睐。
而与此同时,传统的大家电基本上都过了高增长,步入到平稳增长发展期,再想依托原有的大家电实现高增长的难度很大。传统家电企业都在寻找新的高增长品类,以维持增长。而厨房电器展示出来的潜力,已经把诸多家电企业的目光吸引过来,从而促使厨电市场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张彦斌认为,方太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无疑是从市场层面向行业传递,一是厨房电器高增长已经是摆在面前;二是向业内证明厨电绝非是技术简单,高端产品更值得期待;三是高技术、高品质下的优质产品,已经打开了高端市场的空间。
执守专业:方太以高端打开厨电增长空间
十九大指出,当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实现增长的关键要素。
作为龙头企业,方太的产品研发目标始终是为了满足甚至超越用户需求。以水槽洗碗机为例,方太走访25个城市千户家庭,历时5年,结合中国人厨房生活的特点,像水槽一样方便安装,集水槽、洗碗机、果蔬净化机三大功能于一体,方太水槽洗碗机于2015年问世。这款专为中国厨电打造的水槽洗碗机,打破了近20年来中国洗碗机市场普及率不足3%的尴尬局面。一经上市市场占有率达到40%左右。
从创立之初,方太就一直专注在厨房电器领域,潜心研发创新,凭借着一代代创新产品,方太不仅引领厨电行业技术和产品发展趋势,成为吸油烟机行业标准工作组组长单位,也代表中国吸油烟机行业制定国际标准,这代表中国厨电行业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话语权,这也是目前厨房电器被越来越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张彦斌的观点非常明确,正是方太在进入的每个细分产品品类上,都能够拿出过硬的产品,从而引领每一个细分领域,才能站在行业的最高端,才能给产品赋予更多的附加值。有了这些,方太才能在中国市场进入消费升级时期,就可以以直击需求痛点的高品质产品,满足广大消费提供追求美好生活需求。
强者恒强:方太百亿引领厨电发展新起点
“要把产品做成精品,一辈子只做这件事情都不为过。我们追求精益求精,持续创新,这是品牌持续做强的基础。“从民企经济迭代更替的大浪中脱颖而出,方太集团董事长茅忠群这句看似轻巧的破题之语,正是方太人坚守20余年的写照。正因为如此,像方太这样专业企业,从专业化上入手,潜心在厨房电器领域上精耕细作。当然,方太跃上100亿大关是有着其必然发展逻辑的,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厨房电器已经不再是以单品自嗨,而是以智能成套嵌入厨房电器的形态协同存在,来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梳理方太从1996年进入厨房电器行业,一路走来的不平凡历程,有几个关键的节点都把握得非常好。
1996年,将工业设计首次引入机型研发,确立高端定位;1999年,不参与行业肆虐的价格战,却另辟蹊径搞研发造新品;2006年,调整品牌战略,定位为“嵌入式厨房电器专家”; 2008年,方太引入了儒家文化为基因的企业文化, 用仁爱之心,造中国精品;2010年,因《新闻联播》一则关于女性肺癌的报道,改变了吸油烟机的研发方向,不以技术指标为上,以消费者健康体验为准;2015年,方太水槽洗碗机的上市,意味着中国厨电从彻底颠覆“舶来品”,真正实现了完全自主的创新。这每一个节点都像一个清晰的脚印,印证着方太走过的不平凡历程。
这次方太在厨电企业中,率先跨上100亿的台阶,一方面树立了中国高端制造的新样板和新启发,给行业打开了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给行业传递出厨电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信息。资深家电专业人士张彦斌就认为,可以预见,借助方太突破100亿大关,迅速会在市场的形成马太效应,跟风或加大对厨电产业投资的会更多,而方太对行业的引领,其市场前景会被进一步看好。
转自:浙江在线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