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与消费升级紧密联系
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人们不仅要求吃得饱,而且要求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这表现在方方面面:从奢侈品到工业品,再到农产品,新西兰的奶粉、澳州的牛肉、美国的车厘子等已从线上海淘进入超市、商店等都是最明显的例证。
而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与消费升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农业供给体系看,市场需求旺盛、适销对路的高品质农产品,国内生产供给不足,或者供应成本高,许多国内需求漂洋过了海,中高端农产品进口显著增加;而一些大路货品种,虽然国内生产供应充足,但卖不上价,甚至积压滞销。
顺应国内食品消费结构升级趋势,迫切需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和农业生态服务供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压减低端供给,增加中高端供给,促进农产品供给品种和质量更加契合消费需要,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作为农业先导产业,化肥产业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是整个农业发展的基石,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中更应该加快升级步伐。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精准施肥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促进了粮食等作物单产水平的提高,但过去主要农作物化肥施用量过多的问题严峻,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产生了环境污染。
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副会长修学峰认为,化肥行业发展已经到了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未来,谁能提供符合农业现代发展需要的产品,谁能为中国农业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谁就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扎根、发展、壮大。
“过去是市场上有什么化肥,农民就用什么,现在化肥品种多得就像自己家衣柜里的衣服,农民开始希望买到满足他们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表示,“零增长”时代要求施肥更加精准高效,不同地方的土壤情况不同,同一块土地对化肥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测土施肥是实实在在为农民服务,也减量增效的关键。
据利基研究院发布的《我国化肥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报告分析显示,传统凭借经验式的施肥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业提质增效的要求,科学施肥如测土配方施肥将会成为未来主要的施肥方式。以安徽省司尔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司尔特”)为例,作为国内测土配方肥领军者,司尔特早在2005年就开始参与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研究,2011年,更是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建立了全国首家的“测土配方施肥研究基地”。2012年成为我国首批被农业部认定的全国配方肥定点生产企业。
多年来,司尔特通过不断对全国各地土壤性状、种植结构及农民用肥习惯等进行基线调查,足迹遍布3000多个乡镇、20000多个村组,并先后与120多个县市农业土肥部门联合开展测土配方肥工程,积累下庞大的测土配方施肥“大数据”,基于“大数据”分析结果,结合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提供个性化的农作物施肥方案,以此提高肥料利用率、作物品质和产量。
从线下到线上的服务延伸,提升农化服务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转变,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日渐壮大,消费升级给化肥行业带来的变化就是用户对服务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现在的零售商和农户,与以前相比,不但需要企业提供好的产品,还要提供充足的服务指导,传统的单一的化肥生产企业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利基研究院发布的《我国化肥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报告分析认为,很多企业认识到这点,通过帮助种植户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等综合服务项目,大力推广深耕深松、化肥深施、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等科学施肥技术,帮助农户提高肥料利用率,节约施肥成本。
作为国内测土配方肥领军者,司尔特通过强化创新服务,深入开展测土配方肥的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发,开拓二维码上学种田等新模式,实现“测、研、配、产、供、施”一条龙服务新模式。
据了解,司尔特测土配方研究基地已经正式投入使用,包括肥料的发展历史、肥料源流·演变篇和科学施肥·技术篇等展区,通过幻影成像、VR互动、裸眼3D等技术形成现实版的教材,每天吸引来自全国的400~500名经销商、种植大户和新型农民参观学习。
在互联网时代,农户除了在线下可以接受到服务指导,还可以通过线上平台享受到企业提供的农化服务。司尔特推出了“二维码上学种田”平台,广大农户通过手机就能可系统性地、科学高效地学习各类农作物的种植知识和技巧。司尔特还拥有国内首款人工智能农化服务系统“季前早知道”农化预测AI平台,其依托中国农大-司尔特测土配方施肥研究基地多年累积的大数据,能根据种植户不同的种植区域及种植需求,量身定制作物的生长与土壤健康研究报告。
随着消费升级的推进,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国家正大力推进低碳减排施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化肥产品向复合化、专业化、精细化转变,以满足农产品提质增效的要求。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从单一的产品销售转向提供个性化配方,加强农化服务,及时有效地帮助农户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成为化肥企业未来实现“消费升级”背景下逆势增长的重要保障。
转自:慧聪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