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熟走出县域经济转型“新路径”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11-30





  提到江苏常熟,首先想到的是山、水、城、园融为一体的独特风貌,源远流长的书香文化和“琴声瑟瑟撩心弦,月色绵绵洒窗前”的诗情画意。然而,就是这样的常熟,面对江苏省委提出的“创新四问”和“两聚一高”,回答起来也充满底气。
xianyujingji
江苏常熟走出县域经济转型“新路径”(图片来源:互联网)
  “十三五”以来,常熟聚力创新、聚焦改革、聚集资源,全力抢抓省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机遇,在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加强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两特两新”的创新发展之路。“两特”就是打造特色平台,培育特色产业;“两新”就是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生态。今年7月,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来常调研时如是评价道:“常熟鲜明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特征已初步展现,正从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加速转变成创新活力之城。”
 
  推动“小科技”向“大创新”转变,着力提升创新“高度”
 
  常熟缺少大院大所,县域创新资源也有限,靠什么来聚力创新?唯有从体制上进行改革、从制度上进行突破,从而解决创新资源碎片化、分散化的问题,让科技力量“强起来”、科技投入“大起来”、科技项目“统起来”。
 
  在创新管理体制的改革上,该市整合和强化科技创新管理职能,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领导机构和工作体系。邀请国内高层次专家组建科技综改专家咨询委员会,打造科技综改智库;强化基层创新服务职能,各经济板块建立经济、人才、科技“三位一体”的服务协调机构;出台开展科技综改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画出脉络清晰、操作有序的“施工图”,项目化清单化推进综改试点,使综改每一项举措可落地、可检验、可督查;同时,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精简40.7%,使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相得益彰。
 
  科技投入机制改革方面,实施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性改革,建立无偿资助与有偿使用并行、事前激励与事后补助结合的财政科技投入办法,逐步构建符合市场规律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同时,明确年度财政科技投入不少于20亿元,用于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产业升级;设立总额100亿元的产业升级专项基金,构建企业主体、财政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并实施“科技创新券”工程,覆盖小微企业成长、企业研发能力提升、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小巨人培育等领域,较大提升了财政支持的绩效。
 
  除此之外,该市还在市级机关部门绩效考核中增设科技综改考核专项,把对各经济板块绩效管理考核指标体系中科技、人才等创新指标的权重由3%提高到10%。在“两区两园”推行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指标的考核评估体系,突出发展质效、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实施工业企业“健康体检”制度,运用大数据对企业评价分类,采取正向激励、反向倒逼办法,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近两年共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近500家,每年盘活存量土地5000亩左右,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提升至36万元/亩。
 
  夯实实体经济的厚实家底,着力提升创新“厚度”
 
  常熟以先进制造业见长,实体经济是该市最厚实的家底。近年来,全市坚持产业与科技紧密融合,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过3712亿元,“3+5”特色产业比重超过了76%。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高端装备制造三大千亿级产业呈现“三足鼎立”之势。依托奇瑞捷豹路虎、观致汽车和丰田研发中心“两整车一中心”重大项目带动,一个中国最年轻的现代汽车城正在迅速崛起。预计到2020年,全市整车和零部件产业产值以及汽车服务业产值都将达到1000亿规模。
 
  然而,虽然产业规模较大,但常熟的产业结构层次总体不高。为此,该市不断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推动一批存量创新企业实施智能改造,促进一批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培育一批企业成为“小巨人”,推进一批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助推一批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引导一批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支持一批企业拓展市场空间,扶持一批小微企业进规模库,真正使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形成了由“科技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313”培育企业、“双创”人才企业组成的创新梯队。
 
  在推进存量创新的基础上,常熟又在创新空间上做足文章。把国家级高新区作为综改试点的主阵地,主攻高科技、新产业。扎实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园区先后与20多家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成9个产学研创新载体,引进3个国际加速器,在建3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人力资源产业园等公共服务平台,入驻企业350余家,45%的“双创”人才项目已进入产业化阶段。与此同时,常熟高新区联合常熟理工学院,依托大学科技园的创新资源,共建常熟绿色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同步推进昆承湾智造园建设,重点为企业提供绿色智能制造成套解决方案,引领常熟乃至全省企业转型升级。据介绍,未来五年,创新中心服务工商企业总量可达1000家,将形成100亿元产值规模的智能制造产业。
 
  构建强竞争力创新生态系统,着力提升创新“浓度”
 
  创新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放出来的。构建竞争力强的创新生态系统,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土壤,是常熟综改试点中致胜的“法宝”。
 
  身处常熟,感受最深的就是“人才热”。每年,常熟都会安排8000万元以上资金引进高端创新团队和各类紧缺人才,今年又出台了推进科技双创人才优先发展的“12条新政”,对认定的“双创”领军人才,给予最高400万元的项目资助;对入选姑苏重大创新团队的,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项目综合扶持。截至目前,全市已打造了近2000名国内外一流专家组成的地方特色产业人才智库,累计引进培育“双创”人才600多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21人。
 
  除了集聚人才,在常熟,完善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成为转型升级的另一大重要手笔。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该市积极探索有效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目前已有25家高校院所在常设立研究机构,一年多来引进中国智能车研发测试中心、省产研院智能液晶所、北大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等3家重大创新平台,形成科技创新的“强磁场”。同时,实施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打造“常小样创业圈”众创空间集聚区,入驻网禾智造、众智云集、沃创公社等12家众创空间,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超100万平方米,建成省级以上“众创空间”9家,以“专业孵化+创业导师+天使基金”为模式的众创空间正不断释放创新活力。
 
  针对企业创新所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常熟则不断撬动社会“大资本”,引进知名创业投资机构和专业化管理团队,打造科技金融产业园。加强与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合作,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吸引低成本资金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同时,推进常熟农商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开展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方式试点,设立2000万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池,去年为210多家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并建立拟上市科技企业培育机制,支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成功培育科技型上市企业11家,总市值近800亿元。
 
  可以说,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常熟县域经济的主引擎。下一步,常熟将进一步强化创新体制改革,突出创新资源的精准供给,以高新区为核心发力点,辐射带动全市创新发展,力争打造“常创常新”的城市创新名片。(陆平静  记者 汪宏胜)
 
  转自: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江苏常熟获评国家级出口羽绒制品示范区

    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名单,常熟出口羽绒制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榜上有名,标志着江苏常熟继国家级出口电子信息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后,又建成一个国家级示范区
    2017-03-23
  • 江苏常熟跻身县级市城市信用指数前五

    近日,由国家信息中心组织监测并评审的全国362个县级市城市信用指数排名正式出炉。江苏常熟位列第五位,也是全省唯一排名前十的县级市。
    2017-11-13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